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坦利·亨培克
美国外交官(1883—196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斯坦利·亨培克,又譯斯坦利·霍恩貝克(英語:Stanley Kuhl Hornbeck,1883年5月4日—1966年12月10日[1]),舊譯虧百克,二戰時美國外交官、遠東問題(對中、對日關係)教授。美國國務院遠東事務處處長(1928年–1937)、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特別顧問(1937–1944)、美國駐荷蘭大使(1944–1947)。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學生。曾在美國與中國大學任教,著書八本。
生平
斯坦利·亨培克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富蘭克林,是衛理公會牧師的兒子,曾就讀於科羅拉多大學和丹佛大學。
1904 年至 1907 年,他還作為科羅拉多州的第一位羅德學者就讀於牛津大學,[2] 之後於 1911 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師從保羅·賴因施。他的論文討論了經濟條約中的最惠國條款。[3][4]霍恩貝克於 1921 年加入外交部。[5]
職業生涯
霍恩貝克從 1909 年到 1913 年在中國的多所機構任教,[4] 從杭州大學開始。[2]191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關於中日政治的書《遠東當代政治》,廣為流傳。[2]
辛亥革命期間他在中國,但沒有見過任何戰鬥。霍恩貝克是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支持者。[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位未來的大使在陸軍軍械和軍事情報部門擔任上尉;[2]後來,在陸軍預備役中,他成為了一名上校。[4]
霍恩貝克仍然是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支持者。[7]1935年,他表示必須維持這一政策,因為考慮到滿洲國形成的危險,承認將把中國讓給日本。[8]
引用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