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斯瓦爾巴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斯瓦爾巴條約》初為《關於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是1920年由國際聯盟主導,由挪威等18國簽訂的關於斯瓦爾巴的使用與主權問題之條約,後增加中華民國、西班牙等33國,如今締約國為46國。該條約賦予締約國的公民在該島的逗留權與挪威本國公民相同,除非違反挪威政府法律,即可無需申請、無需簽證許可自由進出該地,並且可以無時限地在此島居住[1]。如今締約國都有以上逗留權。

譯名
該條約英文文本名稱為《Treaty of 9 February,1920, Relating to Spitsbergen》,直譯為《1920年2月9日所訂有關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當下流行的譯名有《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次」也有寫作「茨」者)、《斯瓦爾巴群島條約》、《斯瓦爾巴德條約》等譯法,系因挪威語與英語對該群島的不同命名而形成。
中華民國外交部在交涉締約事務過程中使用《斯槐爾拔條約》譯名。1928年4月,北洋政府外交部在復函法國駐華公使瑪德的2封函件中使用《施比滋貝克條約》譯名。1926年時政報刊《時兆月報》開始將該條約譯作《斯匹次北爾根條約》,這一譯名被後來的時政報刊所採用。
2018年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提到:「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而有關北極的事務是「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範」的。
Remove ads
內容
該條約確定挪威政府對斯瓦爾巴有充分的自主權,但該地區為永久非軍事區域,該地區與該地區民眾安全由挪威政府全權負責。
所有締約國公民均可自由進出該地區,並在該地區內進行任何不違反挪威政府法律的任何行為,不需得到挪威政府簽證許可,但進入該地區則需接受挪威政府的法律管制。
按上述協定,所有擁有締約國及締約國之繼承國公民身份者均無需申請和簽證可以自由進出,但必須接受挪威政府之法律管束。雖然理論上締約國公民可以在此地定居就業,但由於惡劣的天氣和氣候影響,在實踐上通常較為困難。
歷史
1596年6月19日,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發現,由於該地區資源豐富,在被發現不久後便有大批歐洲移民前往該地區發展。
1920年2月9日,由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在內等18國,經過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初簽《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後來的《斯瓦爾巴條約》。
北極考察站
簽約國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