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加坡音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加坡擁有多元的音樂文化,既是區域性的流行音樂重要中心,亦保持着傳統音樂生態。該國樂壇自1960年代新加坡獨立起,始終延續着創新脈絡。華族馬來族泰米爾族社群各自保存着豐富的民族音樂遺產,同時西方古典音樂也在本地形成蓬勃的發展體系,這種傳統與現代並置、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特質,共同塑造了新加坡層次豐富的音樂版圖[1]

流行音樂

新加坡長期作為東南亞音樂產業的重要樞紐,在殖民時期便設有飛利浦錄音室與EMI錄音室進行華語馬來語流行音樂英語Malaysian popular music的錄製,但因當時缺乏唱片壓制技術,所有母帶均需送至印度完成壓制再返銷本地。該國曾是馬來流行文化創作中心,孕育了比·南利等歌壇巨星,然而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馬來音樂產業逐漸向吉隆坡轉移[2]

Thumb
林俊傑是極具影響力的新加坡歌手

華語流行音樂

1960年代起,由於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政局動盪,大量華人藝術家避居新加坡,新加坡開始發展成為東南亞華語音樂製作中心[3]。從60年代至80年代,潘秀瓊張小英黃曉君凌雲林竹君麗莎譚順成李迪文等本地歌星在東南亞乃至港台地區廣受歡迎,潘秀瓊的作品《情人的眼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更是成為國語時代曲的經典之作[4]

由於新加坡華人祖籍多來自,新加坡曾一度有大量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等方言的音樂創作,但隨着講華語運動的開展,漢語方言音樂在新加坡逐漸式微[5]

1980年代,新加坡華語流行音樂產業開始進入黃金時期,多家唱片公司開始製作本土及台灣歌手的華語唱片[6]。自1980年代中期起,以梁文福李偲菘許環良等音樂人為代表的新謠英語Xinyao風格逐漸興起,同時本土音樂廠牌如海蝶音樂與Hype Records相繼成立[7]。1990年代後,陳潔儀孫燕姿林俊傑蔡健雅范文芳BY2許美靜新加坡歌手大中華地區取得顯著成就。

Remove ads

英語流行音樂

新加坡的英文流行音樂起步於1980年代。自2010年代以來,新加坡本土英語音樂力量顯著成長,湧現出包括Charlie Lim英語Charlie LimThe Sam Willows英語The Sam WillowsGentle BonesThe Steve McQueens英語The Steve McQueens向洋等代表性音樂人,但整體產值較華語音樂而言仍然相對較小。[8]同期成立的PARKA、Homeground Studios等獨立廠牌通過提供專業製作資源與發行渠道,持續推動本土英語音樂生態的發展。

傳統音樂

中式戲曲

Thumb
天福宮的南音表演

新加坡華人社群除普通話外,還存在閩南語客家話粵語福州話海南話潮州話方言群體,各方言群體通常設有支持相應戲曲形式的宗鄉會館[9]戲曲團體最初由業餘音樂社發展而來——最早成立的餘娛儒樂社(1912年由潮汕商人創立)最初致力於推廣客家漢劇,後擴展至潮劇演出。隨後各類方言戲曲的專業與業餘劇團相繼成立,其演出多集中於節慶場合與國家慶典,既有定期小型展演,亦有一至兩年舉辦的大型匯演,專業劇團還常在專用戲曲劇院演出[10]。華族節慶期間曾存在「走唱」的游唱傳統,即戲曲團體成員進行行進表演,過去節慶街頭常搭建臨時戲台。然而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戲曲作為大眾娛樂形式逐漸式微:戲曲劇院陸續關閉,街頭戲曲大多被表演現代歌曲與喜劇節目的歌台所取代,惟專業與業餘劇團仍堅持街頭戲曲演出。

華樂

新加坡華樂生態體系自1950年代開始形成專業組織與團體,目前已發展出規模完整的華樂團網絡。首支華樂團由陶融儒樂社(1931年由原餘娛儒樂社成員創建)於1959年組建[11],而新加坡華樂團英語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專業華樂機構,此外尚有超過150支由宗鄉會館社區中心及學校建立的業餘華樂團。在傳統音樂領域,湘靈音樂社英語Siong Leng Musical Association等團體保持着南音傳統的室內樂演出形式[12],與舞獅表演相配合的鼓樂藝術也持續傳承發展。

少數族裔

流行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當沙洋英語Dondang Sayang克隆鍾英語Kroncong等音樂類型同樣深受新加坡馬來人的喜愛,伴隨康邦手鼓英語Rebana與哈德拉鼓的聲樂表演是當地最流行的馬來音樂形式之一,常見於婚禮慶典與官方儀式場合;此外如迪吉巴拉特吟唱與加扎勒等聲樂類型也頗具影響力[13]。源自19世紀的馬來傳統歌劇邦沙萬英語Bangsawan雖已式微,但近年通過馬來傳統藝術協會等機構的努力正逐步復興[14]

新加坡的印度古典音樂體系主要可分為印度斯坦古典音樂卡納提克派兩大流派,此外拜讚歌巴恩格拉舞曲等音樂形式也頗具影響力,專業舞團常受邀在各類節慶場合與專項活動中進行表演[15]

西洋古典音樂

Thumb
在濱海藝術中心演奏的新加坡交響樂團

新加坡的西方古典音樂以1979年成立的新加坡交響樂團英語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為核心演藝力量,其常規演出主要分布於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與維多利亞音樂廳兩大藝術場館,並定期舉辦戶外公益演出[16]。教育體系內設有教育部資助的新加坡國家青年交響樂團英語Singapore National Youth Orchestra,同時活躍着布萊德嶺交響樂團英語Braddell Heights Symphony Orchestra新加坡愛樂樂團英語The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樂製作人管弦樂團英語Orchestra of the Music Makers新加坡國立大學交響樂團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表演團體[17],各類中學與初級學院亦普遍建有學生交響樂團,共同構建出多層次的專業化演出生態[18]

新加坡古典樂壇孕育了諸多傑出音樂家,其中包括小提琴佘美幸英語Lynnette Seah鋼琴林順利英語Lim Soon Lee冼思恩英語Abigail Sin等本土代表,亦不乏如指揮家Darrell Ang、跨界音樂人陳美等活躍於國際的藝術家。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本土音樂家正積極參與本地古典樂壇建設,部分音樂人更嘗試跨界實踐——例如羅弄男孩英語Lorong Boys樂團便時常在地鐵車廂內開展實驗性演出,將古典樂元素引入公共空間。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