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四軍第3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四軍第3師,全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師,皖南事變後由活動在淮海、鹽阜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編成,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轄3個旅及鹽阜軍區(6月組成)、淮海軍區(3月組成)、皖東北保安司令部。最初全師共20000餘人[1]。
概述

1941年2月,由活動在淮海、鹽阜地區的八路軍第5縱隊編成,在蘇北堅持抗日鬥爭。7月,日偽軍17000餘人對鹽阜區和蘇中區進行掃蕩。第3師和第1師密切配合,至8月徹底粉碎這次掃蕩,收復阜寧、東溝、益林等地。9月,第9旅同第4師第10旅對調建制。10月參加陳道口之戰,粉碎了韓德勤接應湯恩伯東進的計劃,鞏固了根據地。1942年貫徹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各項政策,根據地建設和部隊建設取得很大成績。11月粉碎了5000餘日偽軍對淮海區的合圍掃蕩。12月,鹽阜軍區和淮海軍區合併為蘇北軍區,第3師兼軍區機關。1943年春,粉碎20000日偽軍對鹽阜區的掃蕩。從1944年1月起,發起春季攻勢作戰,攻克沐陽、漣水之間的塘溝、錢集等十餘處據點,收復了1942年冬日偽軍掃蕩被占地區。4月下旬,又發起高溝、楊口戰役,攻克據點14處,殲日偽軍2400餘人,使淮海、鹽阜區連成一片,收復了六塘河兩岸廣大地區[2]。1945年4月,以第10旅兼淮海軍分區組成獨立旅赴皖中,歸第7師指揮。4月,攻克阜寧縣城。在戰略反攻中,進行兩淮戰役。10月、進軍東北。11月,歸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建制。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同年9月,三師除七旅編入六縱外,其餘部隊編為第二縱隊[3]。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4]。
Remove ads
最初編制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