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客(或稱為過番客)是一個東南亞華人相關的歷史術語,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在中國面臨生存的問題,許多祖籍居住在華南等地的人為謀求更好的生活,選擇過番到暹羅、菲律賓、婆羅乃、馬來亞、石叻坡、東印度群島等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
Remove ads
歷史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經歷不斷的戰亂和饑荒,老百姓的生活窮困潦倒,許多人選擇到海外謀生,當時離開的中國人主要包括閩南人、閩北人、福州人、興化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廣西人和三江人,以及為數不多的華北人,大多選擇前往「南洋」或「西洋」,分別是指東南亞和北美等地,成為華人移民史的「下南洋」和「赴金山」移民潮;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需要大批工人填補勞動空缺,這些工作包括:種植工人、採礦工人、碼頭苦力、人力車夫、紅頭巾、小販等,其中也有人選擇創業成為早期商人。
新客相比較早抵達南洋的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保留更多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色[1],對於宗鄉親緣的凝聚力,促使他們組成互助團體,並創辦華校和中文報社,以便彼此能夠互相照應;教育背景傾向於以中文為主的華校教育,儘管有些國家獨立後,為了斷絕海外華人與共產中國的聯繫,已經強制關閉華校,但他們仍然可以選擇去台灣或中國大陸留學。
Remove ads
番客
中國南方地區的方言語系中,將這些祖輩居住在中國、僑居南洋的華人群體稱為「番客」。[3]:143 「番」字通假作「藩」(邊疆),在漢語詞組中本指「從域外來到中國的事物」,唐代文獻已可見使用「番客」一詞指代外族商人[4];直到清代時期,人們才把到海外謀生的華僑稱為「番客」。[5]
當時民間流行說唱方言「過番歌」,內容敘述祖輩過番謀生的艱辛歷程,反映離鄉背井的現實苦難與文化衝突,並有提供警惕的勸世話語,與僑批同為南洋華人的歷史記憶。[6][7]
流行文化
1927年3月4日,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大鐘樓)首映電影《新客》,是新加坡電影史上首部本土拍攝的劇情片,講述一名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的新客,經歷各種挫折和受到排擠,終於獲得接納並得到愛情的故事。[8]
1980年代,新加坡廣播電視台播映電視劇《霧鎖南洋》(1984年)和《紅頭巾》(1986年),講述20世紀初中國過番客南來新加坡,努力奮鬥並落地生根成為新加坡人;2020年,新加坡長信傳媒與中國愛奇藝聯手拍攝《南洋女兒情》,為「南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講述唐山女子赴南洋打拼賺錢,逐漸累積出一番傑出的成就與財富。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