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

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簡稱第十三師(前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簡稱農十三師[1]),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正地廳級單位[2]。十三師管理團場位於哈密市新星市境內。[3]

事实速览 主要領導, 政治委員 ...

歷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的前身是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1943年10月,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決定從冀魯豫軍區抽調五個團及回民支隊組成冀魯豫支隊,從晉察冀軍區抽調六個團組成晉察冀支隊進駐陝甘寧邊區。1944年4月,兩支部隊先後到達陝北後,冀魯豫支隊改編為教導第1旅,晉察冀支隊改編為教導第2旅。1945年9月,教導第1旅、第2旅奉令抽調部分部隊開赴東北、華北。10月10日,兩個旅留下的部隊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1947年,教導旅歸入西北野戰軍編制,為第六縱隊教導旅。[4]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統一改變番號和編制,教導旅改為第16師。11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由第2兵團轉隸第1兵團建制,第16師歸屬第1兵團建制,進駐新疆哈密。其所轄48團駐哈密縣,47團駐鄯善縣和吐魯番縣,46團駐巴里坤縣和伊吾縣。[5]

1953年6月5日,16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1954年10月7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五師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1957年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發《關於改編農五師組織機構及調整人員編制的命令》,決定撤銷農五師成立紅星農場。1959年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農五師建制。1963年2月,農五師師部由哈密西遷博樂後,在哈密成立兵團農五師哈密管理處。1969年4月,哈密管理處移交兵團後勤部管轄。1973年1月,哈密管理處由兵團直接領導。1975年3月25日,兵團撤銷,兵團哈管處建制隨之撤銷。5月26日,哈密管理處交哈密地區管轄,成立哈密地區農墾局。1982年4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1981年12月3日《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關問題的通知》,哈密農場管理局恢復建制。[5]

2000年11月,根據中央編委《關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等更名的批覆》,哈密農場管理局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級別為正師級。2001年1月,第十三師正式成立。2012年10月,經中央批准,兵團13個農業師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某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某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5]202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新星市,新星市人民政府駐第十三師黃田農場蘭新東路57號(後路名調整變成五星大道東路123號),新星市與第十三師實行師市合一[6][7]

Remove ads

地理

第十三師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境內,東邊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西邊與吐魯番市鄯善縣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相鄰,南邊與蘭新鐵路鹽泉車站和庫木塔格沙漠相連,北邊與蒙古國隔山相望,轄區總面積7508.67平方千米,土地總面積675837公頃,約占哈密市土地總面積的8.4%。十三師位於中緯度亞歐大陸腹地,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受天山山脈地形影響,哈密墾區、戈壁和伊吾淖毛湖墾區氣候暖和,年平均氣溫8℃―11℃;巴里坤墾區及哈密墾區沁城小堡山區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4℃以下。全年1月最冷,7月最熱,最熱月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之差較大,哈密墾區和伊吾淖毛湖墾區為36℃一40℃,巴里坤墾區為30℃一35℃。[8]

第十三師深居內陸,屬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少雨,冬季寒冷乾燥,春季冷暖多變,秋季降溫迅速,年均蒸發量33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3毫米,自然降水分布差異明顯,且降水年際變化也很大:哈密墾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4.9毫米,巴里坤墾區為210.9毫米,伊吾淖毛湖墾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3毫米。十三師水資源來於自然降水,冰川、積雪、河渠、水庫、坎兒井水,均是自然降水的轉化形態,可利用的水量共16.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為8.76億立方米,地下水為8.2億立方米。境域全年日照時數為3170―3350小時,是全國日照充裕地區之一,其中哈密墾區全年日照時數達3350小時以上,為全國之首。境域風多且大,受地形影響,各墾區風向風速的分布差異大,一年之中,春季風最大,夏季次之,冬季最小;一日之中,中午風力最小,後半夜至午前最大。全年盛行東北風和北風。[8][9]

Remove ads

資源

第十三師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類、三類保護動物34種及其他動物種類500多種。野生動物中獸類有5目18科30餘種:野駱駝野驢雪豹赤狐沙狐、野貓、高山鼴、野豬、馬鹿等。鳥類有16目30餘科100多種:天鵝雪雞、芝麻雕、野雞野鴨白眉鴨石雞紅隼麻雀等。昆蟲類有13目90餘科300多種:蝗蟲螻蛄蟋蟀、草蝽、盲蝽、黑斑皮蠹、花斑皮蠹、紅頭黑紋芫菁、油菜跳甲、小麥管薊馬、金龜子天牛等。爬行類和兩棲類有、哈密鬣蜥、荒漠沙蜥荒漠麻蜥蟾蜍等。[10]

野生植物種類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共約90餘科、400多屬、1000餘種,其中山區森林樹種有新疆落口松、天山雲杉、新疆圓柏、密葉楊天山樺山柳野薔薇沙棘忍冬花楸、枸子等;荒漠灌木主要樹種有梭梭紅柳、自刺、鈴鐺刺等。野生植被約有150種,主要有駱駝刺芨芨草蘆葦、苦買菜、稗子草、野燕麥苦豆子野豌豆灰藜鹼蓬蒼耳、馬蓮等,還有貝母黨參鎖陽肉蓯蓉柴胡甘草雪蓮麻黃等野生中草藥。[10]

第十三師礦產種類繁多,優勢礦種有煤炭石材芒硝石灰石石英石和稀有金屬等,其中煤炭資源儲量大、品種全、埋藏淺易開採和低硫、低灰份、低磷、高發熱量的特點;鐵礦石預測資源量22.1億噸,已探明資源量3.52億噸。[10]

經濟

2017年,第十三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33億元人民幣,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1億元人民幣,第二產業增加值71.7億元人民幣(其中工業增加值65.03億元人民幣,建築業增加值6.67億元人民幣),第三產業增加值28.32億元人民幣。全師總人口108879人,其中男性56875人,女性52004人。第十三師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共有20677人。人均生產總值110068元人民幣。全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15元人民幣,連隊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9元人民幣。[11][5]

2017年,第十三師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9億元,全師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9.81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7.11萬畝,棉花播種面積23.38萬畝,瓜果類播種面積2.75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63萬畝,油料播種面積0.1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3.78萬噸,水果類產量15.53萬噸,蔬菜產量13.44萬噸。全師擁有設施大棚3646座,其中蔬菜播種面積11563畝,產量5.39萬噸;設施瓜果種植面積1457畝,產量0.22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1.82萬噸,其中豬肉產量0.57萬噸,牛肉產量0.3萬噸,羊肉產量0.73萬噸,禽肉產量0.22萬噸,禽蛋產量0.45萬噸,牛奶產量0.43萬噸。[11]

2017年,第十三師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22.53億元人民幣,實現增加值65.03億元人民幣,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4.93億元人民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為:鎳精粉460噸,鎳精粉1223噸,塑料製品41364噸,焦炭572.41萬噸,硫化鹼24673萬噸,洗煤18.46萬噸,水泥36.64萬噸,生鐵62.05萬噸,棉紗11381噸,食用植物油7309噸,金屬鎂26084噸,鋼材60.4萬噸,商品混凝土330.83萬立方米。全師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9.63億元人民幣(其中建築工程產值完成29.14億元人民幣,安裝工程產值0.21億元人民幣),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3.88萬平方米。[11][4]

2017年,第十三金融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42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0.84億元人民幣,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4億元人民幣。全師旅遊業接待遊客37.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011.23萬元人民幣。[11]

Remove ads

團場

第十三師現轄8個農場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紅星四場(含紅星二牧場)、黃田農場火箭農場(含紅星三場)、柳樹泉農場紅山農場(含紅星一牧場)、淖毛湖農場[5]

更多信息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