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方山鄉 (青田縣)
青田县辖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方山鄉(青田話:fo1-sa1) 是中國浙江省青田縣下轄的一個鄉鎮,地處青田縣東南部,東鄰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南與溫州瑞安市湖嶺鎮相連,西與仁莊鎮相接,北連山口鎮。[1]方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青田華僑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歷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立方山鄉。
1951年,分設為方南、方北鄉。
1956年4月,方南、方北2個鄉合併仍稱方山鄉。
1958年,改稱方山管理區。
1961年,改設方山人民公社。
1983年,復稱方山鄉。
文化
方山與山口、雙垟、孫山等地都有葉蠟石的礦床,可供雕刻的青田石便蘊藏在這些葉蠟石礦藏之中。清光緒《青田縣誌》載有《方山採石歌》:「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 大者仙佛多威儀,小者杯杓几案施。 精者篆刻蟠蛟螭,頑者虎豹熊羆獅⋯⋯」從採石到雕刻,工序井然,造物施形,生動自然[2]。
因此,除農業生產之外,石雕逐漸成為方山百姓一門重要的行當,從事石雕行業的人數日益增多,石雕作坊星羅棋布,粉末飛揚,穿鑿雕琢之聲不絕於耳,產量與品種與日俱增,技藝日趨成熟,並逐步投放市場,由此產生了販賣青田石雕的營銷隊伍[2]。

青田東臨溫州,甌江是青田至溫州的水上通道,交通便利,民間貿易往來十分頻繁,而方山則正處於甌江中下游的南部山區,其間一條小溪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俗稱「四都港」,即是甌江支流。 自古以來,方山以及湯垟、吳岸、仁莊、垟心、小令、山口等地人民占盡地利,將山區特產的竹、木、柴、炭、生鐵、石雕等用竹筏運至港口,然後用蚱蜢船運往溫州販銷,再買回工業品或生活日用品。 溫州西郊碼頭原是青田船隻的停靠點,久而久之,就成了青田農特產品的集散地,並逐漸成為青田商人及船老大的歇腳居住之所[2]。

清光緒二年(1876)九月,溫州闢為通商口岸,各國洋行紛紛登陸溫州,洋貨長驅直入,在加速山區小農經濟破產的同時,也讓方山鄉民獲得了吸收外界各種信息的渠道,更是在市場交易中發現了商機。外國人對青田石雕這一獨特產品的喜愛讓許多青田人萌生了出國經商的念頭。據《華僑經濟年鑑》記載:「清光緒年間,到意大利定居最早為湖北省天門人及浙江省青田人,前者販賣紙花,後者販賣青田石雕。[3]」
清光緒四年(1878),方山裘山季富典攜石雕赴俄國經商,此後鄉里出洋經商謀生的人數日漸增多[4]。罕見的是,在當時主要是以青壯年男性為主的僑民群體中,甚至還有部分女性不辭艱險決定一同出洋謀生。 據老華僑回憶,方山鄉下碓的林岩杏是青田女性出國第一人,但是具體年份難以確定,一說是1914 年,一說是民國14 年(1925年)[5]。
時至今日,方山和阜山、山口皆為青田縣最著名的僑鄉起源地,僑商僑領眾多、僑居分布廣泛。全鄉戶籍人口雖只有1.5萬人,卻有2萬餘名海外華僑遍布全球70餘個國家和地區。
方山有着1300多年的田魚養殖歷史,魚有紅、黃、灰、黑、白等多種顏色,鱗柔軟可食,肉質鮮美。鄉人家家戶戶養田魚。四面環山,眾多山泉帶來的豐富水資源既為方山帶來了茂密植被,還早就了富含礦物質的鬆散土壤,由此催生出方山特有的」田面種稻、水體養魚、魚糞肥田、稻魚共生、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6]。2005年5月16日,浙江青田稻田養魚項目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7]。
行政區劃
方山鄉下轄以下地區:[8]石前村、根頭村、周岙村、裘山村、垟塘村、後金村、馬車坑村、奎岩莊村、邵山村、龍現村和松樹下村。
圖集
-
龍現村-吳氏宗祠
-
龍現村街道一隅
-
方山水稻田景色
-
方山鄉一民房牆面壁畫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