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里芬計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里芬计划
Remove ads

施里芬計劃(德語:Schlieffen Plan)是傳統史學界用於稱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作戰計劃的術語。持此概念的學者認為,德軍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於1905年制定一項教條式的計劃,指示德軍經荷蘭盧森堡比利時進攻,入侵並迅速擊潰協約國核心力量法國。然而隨著學者發掘資料、提出新理論,此史觀日益受到挑戰。今學者多認為,施里芬於1905年提出的備忘錄實則僅是其多項假說的一部分,並非其「軍事思想的定型」,且經繼任總參謀長小毛奇修改後,德軍於1914年開戰後施行的戰爭計劃已與施里芬的備忘錄相差甚遠。是故此計劃也被稱為「施里芬-毛奇計劃」或「毛奇計劃」。

Thumb
圖為1900年在斯德丁皇帝演習期間的場景,前景中是奧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戴著第一騎兵團的尖頂頭盔),背景最右邊是時任德軍總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

計劃

施里芬的備忘錄

Thumb
計劃全圖

1890年代,法俄同盟成立,位於二者間的德意志帝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傳統史學認為,施里芬遂決定以逐一擊破的策略應對雙線作戰,先儘速擊敗法軍,後調往東線對抗俄軍。施里芬顧慮到若與法軍在邊境要塞交戰將耗時費力,決定取道低地國家實施側翼包抄。1893年,此計劃因人力與機動重型火炮不足,被認為不可行。1899年,施里芬將此側翼策略納入德國戰爭計畫,作為法軍採取守勢時的備選。之後德軍實力日增,至1905年俄軍在奉天會戰敗北後,施里芬認為德軍已足夠強大,可將北部側翼包抄作為對法國單獨作戰的計畫核心[1]

1905年,施里芬指出,日俄戰爭顯示俄軍實力被高估,且其經此敗仗後難以迅速恢復。他遂考慮僅在東線留少量兵力,依當時撰寫《對法戰爭》備忘錄,指示德軍主力將集結於西線,重點置於右翼(北部),經比利時荷蘭進軍法國,力求決勝。然而此備忘錄並非施里芬的計劃定案,其在之後仍依各種假說規劃出其他方案,但均未被繼任總參謀長小毛奇考慮。之後,此備忘錄成為小毛奇策劃1906至1914年間德國主要戰爭計畫的藍本[2]

當年夏季的參謀演習中,施里芬模擬德軍主力入侵法國的假設情境,以及法軍的三種可能應對方式,法軍均告敗北;隨後他又提出法軍以新軍團對德軍右翼實施反包圍假設。年底,他模擬雙線作戰,德軍兵力均分,防禦法俄入侵,先於東線取勝。施里芬對守勢策略及聯盟國作為進攻方的政治優勢持開放態度,而非傳統史學所描繪的純粹「軍事技師」。1905年的兵棋推演顯示,施里芬常因應情勢調整策略,並且不奢望能短時間擊潰法國,而是希望先盡可能殲滅敵軍主力,然候在敵軍國土上作戰。特倫斯·朱伯(Terence Zuber)指出,施里芬經低地入侵法國的方案僅是手段而非目的,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看,經荷蘭與比利時的大規模側翼包抄是最佳方案[3]

Remove ads

毛奇修改後的計劃

小赫爾穆特·馮·毛奇於1906年1月1日成為新任德國總參謀長,其保留施里芬在備忘錄中提出右翼迂迴策略,但對其他部分做出重大修改,包括加強阿爾薩斯-洛林一翼的德軍部隊,消減計劃原定的「強大的右翼」,並避開荷蘭,僅經比利時入侵法國[4]

實施

在一次大戰發生後,德國總參謀長毛奇(俗稱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計劃,但是謹慎的小毛奇一方面顧忌德、法邊境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法國進攻,另一方面擔心東線對俄國兵力不足,由於自從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現代化程度得到了巨大進步。實踐當中無法像施里芬計劃中設想的儘可能集中兵力於西線的右翼用於包抄法軍。

德國之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施里芬計劃實施時有一弊病——忽視英國的存在及影響。由於此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英國害怕當德意志帝國把比利時佔領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擊英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英國便派遠征軍以協助法國。而該計劃設想英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不超過十萬人,並且英國會因遠征軍在設想中的西線戰役中與法軍一起被德軍全殲而被迫退出戰爭。

另外,當時的戰爭技術水準使得防守優於攻擊,於是進攻的一方頂多只能贏取若干土地,卻無法迫使任何敵對的強國退出戰爭,甚至連比利時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鐵路系統已較計劃制定時完善,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計劃完全失敗。施里芬計畫失敗的另一原因是右翼軍力的減少,原先計畫中左翼的魯普雷希特軍團應堅守防線,不該出擊。還有一個因素,在沒有機械化的一戰時期,右翼大迂迴的步兵長途行進後,到達巴黎附近時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減,法軍正是趁此反攻,也是擊敗德軍的一個契機。

Remove ads

註腳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