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帝國海外旅券 (台灣)
旅行證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帝國海外旅券(日語:日本帝国海外旅券〔日本帝國海外旅券〕/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かいがいりょけん*/?)是台灣日治時期實施的護照制度。


簡介
1894年甲午戰爭結束,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福建臺灣省割讓予日本。
1895年起,日本人經台灣渡航中國並不需旅券,但由於福建出現許多從事不法之日本浪人,於是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1月15日頒佈《外國行旅券規則》,嚴格規範渡航清國之日本本籍人的旅券發放,最初乃在防止日本流氓及醜業婦渡清。同年5月8日後,規範的範圍擴及內地人(日本人)及本島人(台灣人)直接由臺灣出境至清國或其他國家。從留存之日本帝國海外旅券可見,詳細記載旅券擁有者之戶籍、個人資訊,以及敘明渡航理由;並記有「該氏名(原因)任憑旅行無阻如有緊要事即請沿途各官加意照料善為保佑」之說明[1]。
該旅券雖統由日本外務大臣簽發,其核准與其他事務主管卻是臺灣總督府。旅券的使用,以與清國之交通最為常用。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詳其內容,除了位置不同的騎縫加註內容外,與日本外務省頒布的日本護照幾乎相同。
由於該旅券核發之過程嚴格繁瑣,1907年7月,總督府表示:「今後內地人(日本人)往清國或香港,應否申請旅券,可由本人任意選擇。」
Remove ads
參見
- 內地行旅券
- 茶工券
外部連結
維基文庫中與此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