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賽博龐克

日本製作的賽博龐克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賽博龐克
Remove ads

日本賽博龐克(英語:Japanese Cyberpunk),泛指由日本創作的賽博龐克作品。其類型大致可分為兩大方向:其一是實拍的電影,其二則是以漫畫動畫為代表的次類型[1]

Thumb
東京澀谷的景觀被認為塑造出賽博龐克的標準都市象。

此類型最早於1980年代在日本成形,屬於一種地下電影英語Underground_film的分支。它與西方世界對賽博龐克的既定認知(如「低端生活與高科技並存」)有共通之處,但在美學與敘事上展現出鮮明差異,特別是工業化與金屬化的視覺風格,以及抽象難解的敘事結構。代表性導演包括石井聰亙日語石井岳龍冢本晉也福井正增日語福居ショウジン等人[2]。此運動的起點通常追溯至1982年的《爆裂都市》,並在1989年的《鐵男I:金屬獸日語鉄男》中被明確定義[3]。其精神根源則可追溯至1970年代日本的龐克次文化,並由石井聰亙於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龐克電影引入日本電影領域,奠定了日本賽博龐克的基礎。

在漫畫與動畫領域,日本賽博龐克則以大友克洋自1982年開始連載的《阿基拉》為濫觴,並因1988年同名動畫電影而聲名大噪。《阿基拉》啟發了包括《攻殼機動隊》、《銃夢》、《星際牛仔》、《玲音》在內的多部重要作品[4]。這些作品不僅影響了漫畫與動畫本身,也對電影音樂電視節目電子遊戲等全球大眾文化產生深遠影響[5][6]

Remove ads

電影

特徵

日本的賽博龐克電影通常描繪角色(尤其是主角)在高度工業化的環境中經歷詭異而難以理解的變形。許多作品包含可歸類為實驗電影的片段,經常呈現純粹幻想或強烈視覺化的場景,這些場景有時與劇情或人物相關,有時則獨立存在。常見主題包括突變、科學技術、非人性化、壓迫以及性的越界等[7]

先驅

相較於起源於新浪潮英語New_Wave_(science_fiction)科幻的西方賽博龐克,日本的賽博龐克更多源於地下音樂文化,特別是1970年代的龐克文化與龐克搖滾場景。導演石井聰亙日語石井岳龍透過《高校大恐慌日語高校大パニック》與《狂飆的薔薇路日語狂い咲きサンダーロード》等作品,將龐克文化中反叛與無序的精神帶入日本電影,並對地下電影英語Underground_film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狂飆的薔薇路》作為極具影響力的機車電影,不僅展現了龐克與摩托車幫會的美學,也為大友克洋的動畫電影《阿基拉》奠定了基礎。其後,石井亦根據大友漫畫《RUN》改編為電影《Shuffle》[8]保羅·格拉維特英語Paul Gravett指出,《阿基拉》上映時,賽博龐克文學尚未被翻譯成日文,大友的靈感更多來自橫山光輝的《鐵人28號》以及法國漫畫家尚·吉羅等人的作品[9]

在石井的作品中,《爆裂都市》自上映以來即對日本地下電影界產生巨大影響[8][10]。主演泉谷茂日語泉谷しげる亦於1986年執導了賽博龐克電影《死亡粉末英語Death Powder》。同時,塚本晉也的早期短片,如《電柱小僧的冒險》[11]以及作為《鐵男》雛形的《普通尺寸的怪人》[12],也被視為日本賽博龐克運動的重要先驅。

主要電影

以下作品被視為定義此類型的代表作[13]

其他電影

除上述作品外,以下電影亦常被納入日本賽博龐克的範疇:

  • 豚鼠6:聖母機器人》(1988年)
  • 《限界人口係數》(1995年)
  • I.K.U.日語I.K.U.》(2001年)
  • 《グシャノビンヅメ》(2004年)
  • 《つぶろの殻》(2004年)
  • 肉丸機器人英語Meatball Machine》(2005年)
  • 東京殘酷警察日語東京残酷警察》(2008年)

西方影響

受日本賽博龐克影響的西方電影

  • 《Dandy Dust》(1998年)
  • 《Zoetrope》(1999年)
  • 《Hikikomori: Tokyo Plastic》(2004年)
  • 《Ultra-Toxic》(2005年)
  • 《Automatons》(2006年)
  • 《Flesh Computer》(2014年)
  • 《Computer Hearts》(2015年)
  • 《Difficulty Breathing》(2017年)

漫畫・動畫

日本的賽博龐克同時也涵蓋漫畫與動畫的次類型。此一發展源於大友克洋自1982年起連載的漫畫《亞基拉》,並因1988年動畫電影化而廣為人知。《阿基拉》進而啟發了《攻殼機動隊》、《銃夢》、《星際牛仔》、《玲音》等多部極具影響力的作品[4]

賽博龐克題材在漫畫、動畫及Cosplay領域中廣泛存在。在日本,這類作品不僅深受青少年喜愛,也獲得不同年齡層的支持,因此賽博龐克文化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對早期賽博龐克運動影響深遠的作家威廉·吉布森,其代表作《神經漫遊者》便以日本的重要工業地帶千葉縣千葉市為舞台。

由於日本漫畫與動畫中的賽博龐克世界觀與西方科幻有許多共通點,這些作品在國際上也獲得高度認可。這種跨文化的概念化過程,與全球文化潮流和技術進步密切相關。另一方面,由於西方賽博龐克本身便大量吸收日本元素,因此日本對未來願景的描繪也被視為同樣具代表性[14]。吉布森本人多次訪日時,亦曾提到日本都市景觀與他筆下的未來世界驚人相似。他回憶第一次造訪澀谷時,同行的東京記者望著滿布光影與商業資訊的街頭景象,對他說:「看吧,這就是〈銀翼殺手〉的城市。」吉布森隨即回應,那正是他筆下世界的真實化身[15]

Remove ads

賽博龐克漫畫與動畫列表

影響

Thumb
代碼瀑布的一種,類似於《攻殼機動隊》和《黑客帝國》中使用的圖像,以日文呈現。

《阿基拉》對多部好萊塢電影產生影響,包括《駭客任務[17]、《移魂都市[18]、《超能失控[19]、《時凶獵殺[20]、《通天眼》、《全面啟動[5]等,以及電視劇《怪奇物語[21]

此外,《阿基拉》也啟發了電子遊戲作品,包括《掠奪者系列英語Snatcher_(video_game)[22]、《潛龍諜影》系列[4]、《戰慄時空》系列[23][24]、《Remember Me》[25][5][6]

《駭客任務》系列的特效師之一約翰·蓋塔日語John_Gaeta曾表示,在構思該片的子彈時間技法時,《阿基拉》給予了他重要的藝術啟發[17]。《阿基拉》也被認為影響了《星際大戰》系列及其衍生作品[26]。此外,肯伊·威斯特在歌曲〈Stronger〉的音樂錄影帶中致敬《阿基拉》[5],而盧佩·菲亞斯科則以角色島鐵雄為靈感,推出專輯《Tetsuo & Youth》[27],顯示其對音樂領域的影響。主角金田正太郎的經典紅色機車,也先後出現在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一級玩家[28]CD Projekt製作的遊戲《電馭叛客2077[29]中。而開發《駭客入侵:人類岐裂》的Eidos蒙特婁工作室,甚至使用致敬《阿基拉》電影海報的插畫,表達對該作的敬意[30]

《攻殻機動隊》同樣對許多知名導演產生深遠影響。製作《駭客任務》及其續集的沃卓斯基姐妹(當時為兄弟),曾將1995年動畫電影《攻殻機動隊》拿給製片人喬·西佛觀看,並直言:「我們想要把這個拍成現實。」[31]。《駭客任務》系列便從中借鑑了多個構想,例如片頭字幕所啟發的「代碼瀑布」,以及角色透過後頸接口進入矩陣的設定等[32]。此外,詹姆斯·卡麥隆的《阿凡達》、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以及喬納森·莫斯托英語Jonathan Mostow的《未來戰警》等電影,也被評論指出與《攻殼機動隊》有諸多相似之處[32]。其中卡麥隆更明言,《攻殼機動隊》正是啟發《阿凡達》的重要來源之一[33]

《攻殼機動隊》同時也深刻影響了遊戲產業,包括潛龍諜影系列[34]、《駭客入侵系列[35]、《奧妮[36][37][38]以及《電馭叛客2077》[39][40]等作品。OVA系列作品《無限地帶23》以「虛擬現實」為概念,與《駭客任務》[41]、《移魂都市》及《感官遊戲[42]有許多相似之處。

《銃夢》同樣對詹姆斯·卡麥隆造成深遠影響,他製作的電視劇《末世黑天使》便受到該作啟發。自2000年起,卡麥隆更著手規劃將《銃夢》改編為真人電影,最終以製作人身份參與《艾莉塔:戰鬥天使》的拍攝[43]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