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昌吉古城遺址

新疆的古城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昌吉古城遗址map
Remove ads

昌吉古城遺址,也稱破城子遺址[刊 1]唐朝城[書 1],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時代大致為唐朝元朝的古城遺址。昌吉古城遺址歷史上為何城觀點不一,可能是唐代輪台縣縣治、唐代張堡城守捉西遼至元朝的昌八剌。昌吉古城遺址面積約66萬平方米,1991年公布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事实速览 昌吉古城遺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地望

昌吉古城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市區東北,四周道路包括紅旗路、寧邊路、建設路等。其西牆現處昌吉市人民公園內,為公園西牆,東側城牆四周為居民區。昌吉古城遺址西側有昌吉老縣城,寧邊城[書 2][書 3]

地理上,昌吉古城遺址位於天山山脈北麓的沖積平原之上,地勢平坦開闊。唐代絲綢之路方面,昌吉古城位於新北道(碎葉道)的一處丁字路口處,自此向西可至碎葉城,向東可抵庭州,東南經白水澗道可到西州[刊 2]

古城身份

昌吉古城是北庭都護府時期的沿絲綢之路新北道(碎葉道)的建制城池之一,一直沿用至宋元時期,可能廢棄於明代。[書 2][書 3]昌吉古城為歷史上何城頗具爭議。其說法一為昌吉古城遺址為唐代張堡城守捉,一般認為張堡城守捉便是西遼至元的昌八剌(摻八里、彰八里、昌八里等皆為其異稱)。如清代徐松《西域水道記》、袁大化等《新疆圖志》等皆如此記載。歷史學家馮承鈞、考古學家黃文弼等人也持此觀點。[刊 3][書 4]認為昌吉古城遺址為張堡城守捉的理由包括昌吉古城與周圍城址的距離與張堡城守捉在《新唐書》等史籍中的里程相近;出土鋪地方磚與吉木薩爾縣、奇台縣的唐代遺址出土的蓮花紋方磚類似;語言上的演變等。[書 4]認為其為昌八剌的理由為古城布局與宋、遼時期的城址有相似之處;出土鋪地方磚與河北宣化遼墓的蓮花紋磚紋飾類似;出土陶器與宋、遼時期的的器形接近;銀幣鑄造時代為宋元時期。[書 1]不過另有認為張堡城守捉如今在瑪納斯河畔的陽巴爾噶遜古城的觀點。[書 4][刊 4]

另一主要觀點則認為昌吉古城為唐代輪台縣縣治所在地。此說由學者薛宗正英語Xue Zongzheng首提,其根據兩唐書、耶律楚材西遊錄》、丘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等古籍判斷昌吉古城遺址為唐代輪台城。此後又根據古城規模、方位與史書、詩文的對比,在新北道的優勢等方面補充其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學者任冠等人也持此觀點,認為昌吉古城的形制規模、地理位置優勢在天山北麓諸古城中僅次於北庭故城遺址的存在;與唐輪台為靜塞軍駐地、徵收新北道商稅的功能、輪台的戶籍人口規模一致;交通線路上,昌吉古城到周圍古城與史籍中輪台至周圍城鎮的里程吻合。[刊 2][刊 5][刊 4]不過支持唐輪台縣為烏拉泊古城的人數更多。另也有唐輪台縣治所現選在烏拉泊古城,開元天寶年間將縣治移至昌吉古城的說法。持此說法的有石河子大學田海峰。[刊 5][刊 6]

Remove ads

古城形制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昌吉古城遺址示意圖及部分昌吉古城遺址遺蹟

昌吉古城遺址平面呈南北向近長方形,南北約1.1千米,東西0.6千米,面積66萬平方米。存東側城牆475米,西側城牆260米,北側城牆90米。城牆牆體夯築而成,夯層5厘米至7厘米,夯窩密集。城牆牆基寬4米,殘高4米,頂部寬2至3.5米。城牆牆體存在馬面,其中東側城牆每隔38米有一處,北側城牆每隔28米有一處。昌吉古城遺址已知有北門、東門、西門三處城門,但北門已無跡可尋,東門、西門存瓮城痕跡。古城遺址東北城牆拐角處有土墩痕跡,可能為角樓[書 2]

城內有數處遺蹟,其中有三處建築台基,或為塔基遺蹟。其中西側塔基距離西門約17米,長8米,寬3米,殘高4米,夯築。東側塔基距離西側城牆200米,邊長10米,高4米,為土坯砌築。北側塔基距離北側城牆90餘米,邊長15米,高5米,夯築。[書 2]一處遺蹟位於古城遺址內南部,即大量鋪地方磚發現處。發現千餘古銀幣陶罐的窖藏遺蹟位於古城遺址內東部偏南。[書 1]還有一處位於昌吉市人民公園人工湖東側,遺蹟有數段方磚砌築矮牆和一層鋪地磚。[書 3]

昌吉古城遺址城牆的薄夯層與唐代中原城池風格類似。東側塔基的土坯砌築工藝、北側塔基厚夯層工藝則是宋元時期建築風格。[書 2]

出土遺物

Thumb
昌吉古城出土的蓮花紋方轉

昌吉古城遺址出土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等陶器殘片,包括盆、碗、盤、缽、罐、壺等器皿。[書 2]昌吉古城遺址內發現的鋪地方磚有百餘塊,分為大、小兩種,皆為素面紅褐色,一面存蓮花紋,厚約5厘米。大方磚邊長41厘米,小方磚邊長31厘米。與北庭故城遺址出土的唐代遺物類型、風格、規格皆近似。[書 1][書 2]

自昌吉古城遺址發現的1370枚古銀幣中絕大多數為察合台汗國銀幣,另有數枚欽察汗國銀幣、伊兒汗國銀幣。銀幣皆圓形無孔,邊緣不整,壓制而成。銀幣有阿拉伯文,內容以伊斯蘭教經語為主。遺址內還發現開元通寶元佑通寶乾元重寶等銅幣。[刊 7][書 2][書 3]

發掘保護

Thumb
昌吉古城遺址的文物保護碑

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考古學家多爾別熱夫俄語Долбежев, 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在《俄國考古學會俄語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е Русское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東方分會會刊(Записки Восточн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上發表的《探尋北庭故城遺址(Въ поискахъ развалинъ Бишбалыка)》一文中描述昌吉古城遺址,並刊登由波爾特內赫(В.П.Портных)繪製的昌吉古城遺址平面示意圖。[書 5]

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李征因施工工程破壞遺址而前往昌吉古城遺址調查,並使遺址得以保留。此後李征又於1972年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治區委派調查昌吉古城遺址,並採集文物、測繪地圖,並完成正式報告《關於昌吉縣古城破壞情況及保護意見》。直至1977年在古城內實施基建工程時,工人發現裝有超過1300枚古銀幣並引發關注。[刊 1]1979年,新疆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調查昌吉古城遺址,發現有百餘件方磚。[書 1]1985年,昌吉市北公園(昌吉市人民公園)開挖人工湖,出土有石磙、石質門墩等物品。1987年,在古城遺址西南角、公園內飛雲橋等地獲得陶罐、石柱礎等遺蹟。同一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對公園內湖進行發掘,獲得陶片、獸骨、銅幣、鐵斧、石墜、紡錘等。[書 3]1988年,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隊調查建檔。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複查。[書 2]

保護方面,1930年代,陳澄之於《新中華》復刊4卷14期發表《昌吉、奇台、呼圖壁識略》一文。彼時昌吉古城遺址的城牆保存尚好,當地人不允許對古城遺址「侵犯」。[刊 4]李征報告《關於昌吉縣古城破壞情況及保護意見》後古城遺址依舊遭受破壞,如基建工程等。此後到1990年,昌吉古城遺址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書 2][刊 1]2011年,昌吉市公布瑪納斯古城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網 1]但保護成效不佳一度引發媒體報道,亞心網曾在2012年以《新疆昌吉市古城老牆快被掏空了》為題發表文章,對昌吉古城遺址的保存現狀表達擔憂。彼時雖然在古城遺址附近立有文物保護標識碑,但周圍居民依舊會鏟拆遺址,古城遺址「兩邊散落着塑料瓶、酒瓶和各種生活垃圾」。[網 2]時至2019年,昌吉市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修繕項目資金180萬元人民幣,保護性修繕昌吉古城遺址的五個部位,共修復遺址700米,加裝20餘塊圍欄,樹立新的文物遺址保護標識說明牌。[網 3]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