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武宗
大明第10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孝宗朱祐樘與張皇后長子,號錦堂老人[1],明朝皇帝,於公元1505年至1521年在位,年號「正德」,故又稱為正德帝,在位15年,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武宗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爭議性又極具個性的一位皇帝。他任情恣性,為人嬉樂胡鬧,行為怪異,又荒淫無度。寵信宦官、引起安化王、寧王之亂,建立豹房,強徵處女入宮。他施政荒誕不經,朝廷亂象四起;給自己化名為朱壽,自封為「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但另一方面,他剛毅果斷,在應州之役中擊敗達延汗,令韃靼多年不敢深入,是明朝軍功較卓著的一位皇帝;他積極學習他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表現出有為之君的素質。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明武宗為明孝宗與孝成敬皇后張氏的嫡長子,生於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491年10月26日)。兩歲被立為皇太子。因唯一的弟弟朱厚煒早夭,所以他是孝宗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
弘治十一年春,皇太子出閣讀書。他天性聰穎,講筵時極為認真,面對講師則恭敬對待。幾個月後,便已知曉翰林院與左春坊所有講師的姓名,以致有講師缺席便會問詢左右「某先生今日安在邪?」這讓孝宗極為喜愛,出遊必帶上皇太子。同時孝宗聽聞皇太子閒暇時喜好兵戎事,認為他安不忘危,所以也不予以干涉。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孝宗皇帝駕崩。孝宗彌留之際召內閣重臣劉健、李東陽、謝遷至榻前,囑以輔弼之任,既稱太子「聰明英武」又憂其「好逸樂」之性。
在完成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勸進的固定程序後,五月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取《尚書》「正德厚生」之義,定年號正德。
明武宗踐祚之初,即面臨三大積弊:國庫空虛、西北邊患頻仍、以及宦官與文官集團的政策路線之爭。這位少年天子與耆老重臣間存在顯著代溝——最年輕的閣臣亦年逾五旬,而新帝未及弱冠。這種年齡與閱歷的斷層,促使武宗在政爭中傾向倚重自幼相伴的宦官群體,常將內閣輔臣的諫諍置於腦後。此種君臣齟齬不僅折射出明朝官僚體系的內部裂痕,更預示了正德朝政局逐漸偏離傳統儒家治國軌道的演變趨勢。
正德皇帝與其父施政風格形成鮮明對照:孝宗勤政納諫、恪守禮制,而武宗則對朝政殊少用心。武宗以奔放不羈的姿態挑戰官方正統,屢屢規避繁文縟節。他慣於駁斥文官諫評,卻對宦官所請無不應允。即位初期即規避經筵日講與常朝儀制,此種背離祖制的行為令崇尚禮教的文官集團深感憂懼。
比起禮儀法度,武宗另有所好:騎射田獵、音律戲曲無所不精,尤擅譜曲度聲,推動宮廷樂事革新[2]。武宗常與宦官嬉戲作樂,更在禁中開設由宦官經營的皇店[3]。角牴、雜技、幻術、煙火諸般娛樂皆得聖心,往往與鬮宦縱情游宴,致學業荒廢、連日沉醉,甚至拒不批答章奏。史載其常微行出入京城市井,這種離經叛道的行止令滿朝文武驚愕不已[4]。
武宗即位後,擇娶夏氏為後,並納兩妃入宮。然其不久即與中宮分居,更在錦衣衛維吾爾族官員建議下,徵召維吾爾舞伶入宮。這些逾越禮制的行為雖不斷引發儒家士大夫的非議,卻因其反傳統特質成為民間文學傳播的軼事素材。
武宗登基後的揮霍使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更趨惡化。據載,戶部歲入白銀理論值應為150萬兩(約合56噸),然因蠲免積欠實際入庫不及此數。武宗即位首年即耗費140萬兩用於賞賜捐輸,全然漠視保守官員倡導的節用主張[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宦官集團通過創設榷關、徵收草場荒田稅、加派皇莊賦役等手段開闢財源,這種理財能力進一步鞏固了皇帝對閹宦的倚重[6]。
武宗掌權後,對文官群體抱有深切不信任,視其「貪墨迂腐」,故自登基伊始便將軍事財政要職委於宦官。他刻意迴避與朝臣議政,反而青睞宦官對旨令的絕對服從。為酬其忠勤,常破格授予宦官族屬爵位,形成「閹宦典兵,爵賞濫施」的政治奇觀[7]。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面對武宗的荒唐行徑,以閣臣劉健、謝遷為首的文臣聯合部分宦官,針對當年得寵的「八虎」集團發起彈劾。戶部尚書韓文上疏請誅劉瑾等八人,原與文臣合作的宦官僅建議將劉瑾調任南京,但在韓文堅持誅殺全部八虎的壓力下,武宗最初雖拒絕處死卻同意予以懲處[8]。然而「八虎」在最後關頭向武宗哭訴指控者實為結黨奪權,激怒武宗轉而將聯合彈劾的宦官盡數流放,並擢升「八虎」執掌司禮監。劉健、謝遷被迫致仕,獨留李東陽在內閣,同時引入曾向劉瑾通風報信的焦芳等成員入閣,此舉標誌着正德朝宦官專權格局的正式確立。
八虎專權初期,劉瑾系統性地清除了朝廷內的反對勢力:先是戶部尚書韓文因「濫用職權」被罷黜,之後又廷杖貶謫二十一名因閣臣去職而抗辯的官員;其他異議者亦多遭拷掠去官。至正德二年,劉瑾已完全掌控朝政,所有重要奏疏均需經其批紅方可施行,形成「章奏先具紅揭投瑾,號紅本,然後上通政司」的權力格局[9]。
武宗的揮霍在劉瑾專權時期達到極致:僅正德二年元宵燈會即耗費白銀三十五萬兩(約合13噸)[5],又重建南苑行宮,更在紫禁城西北興建「豹房」。為填補財政窟窿,劉瑾採取苛厲手段聚斂,通過巨額罰銀逼迫稅官足額解送銀兩,向邊鎮官吏強征軍需致使諸多官員家道敗落,更遣爪牙至福建、四川橫徵暴斂,甚至組織超額鹽引的非法銷售[10]。
Remove ads
正德二年三月,各省鎮守太監被正式授予與封疆大吏平等的法定地位,獲得處理地方政務與司法事務的職權。劉瑾試圖以「宦寺統攝文武」為原則重構帝國行政體系。與此同時,八虎之間的權力矛盾日益激化,為此劉瑾在東廠之外復設內行廠,大肆捕殺異己。
當劉瑾專注於操持國政時,武宗全然沉浸於新建豹房的聲色之娛。這座位於西苑的別宮聚集着諂媚的宦官、武弁、樂師、喇嘛、男寵與美人,然而豹房所養的動物僅有花豹一隻、土豹三隻。豹房形成了與紫禁城分庭抗禮的娛樂政治中心[11]。其中錦衣衛軍官錢寧深得武宗寵幸,並被收為義子;伶人臧賢因精於音律被破格擢升為鐘鼓司副使。這些近幸之輩通過掌控面聖渠道,竟能左右官員銓選與政務決策,致使「豹房權樞」成為特殊的權力運行機制。
明武宗的男寵也不計其數,取名曰「老兒當」;「老兒」是黑話,指少年,「當」為「黨」,「老兒當」即「少年黨」。但也有學者稱,因為正德帝喜歡各地宗教,這些「老兒當」主要是通曉漢文、蒙文、藏文或波斯文的年輕人,作為宗教人士的翻譯官。
正德五年五月,駐守寧夏的安化王朱寘鐇利用邊地怨憤舉兵叛亂。寧夏作為明蒙邊境九邊重鎮之一,其衛所軍官與地方士紳多被朱寘鐇籠絡。五月十二日,叛軍以「清君側,誅劉瑾」為號起事。然靈州、延綏兩鎮守將拒絕響應,致使叛亂未能蔓延。至五月三十日,佯裝附逆的明將突然倒戈,朱寘鐇被擒,這場持續僅十餘日的叛亂遂告瓦解[12]。
面對安化王之亂,武宗在召見閣部大臣後實施了一套系統的平叛方略:任命熟悉邊務的涇陽伯神英與三邊總制楊一清統攬寧夏軍務;同時擢升寧夏衛所軍官、招撫下層叛軍,並撥付重金用於懸賞歸順者。為安撫宗室,特敕諸王輕罪可獲寬宥。武宗還遣八虎之一張永率京軍三萬馳援,開創明代宦官獨立典兵之先例。
在平定安化王之亂的過程中,楊一清敏銳察覺宦官集團內部矛盾,遂策動監軍張永反戈。返京後,張永聯合其餘黨羽聯名揭發劉瑾謀逆大罪,指控其計劃弒君並立侄孫為帝。雖武宗初時不信,但在查抄劉瑾府邸時驚見甲冑弓弩逾制、金銀寶玉如山,更搜出袞龍袍、玉帶等違禁物,遂下令將其凌遲處死,這位權傾朝野的司禮監太監最終在菜市口刑場伏誅,其黨羽樹倒猢猻散,正德朝第一次宦官專權時代亦宣告終結。
Remove ads
自正德四年起,因劉瑾對軍戶加徵賦役導致大規模逃籍,京畿以南治安急劇惡化。至正德五年,逃軍盜匪在文安形成有組織武裝,雖其首領被擒,叛亂仍於正德六年二月爆發。正德七年正月,叛軍北襲霸州(距京百里),朝廷急調宣府、大同、遼東邊軍協剿,直至當年夏季方平定主力。幾乎與此同時,四川也發生川蜀盜亂,這些起義首領竟自封王號,創設行政體系。江西、河南、山東也有白蓮教起事,直到1520年代仍有餘波。這些此起彼伏的民變,深刻反映了正德年間土地兼併加劇、衛所制度崩壞所引發的系統性社會危機。
面對內外困境與文官集團對制度改革的抵制,武宗重新啟用宦官推行非常規聚斂手段。司禮監太監魏彬繼掌印綬,主導繼續開闢「皇店」等特許經營以充實內帑,凡抗命者皆遭嚴懲。與此同時,京畿匪患使皇帝對軍務日益關注。武宗十分寵幸的義子錢寧不僅為武宗羅致樂工、女伶充實豹房,更引進精通密宗儀軌的藏傳佛教高僧,由此形成以武官近侍為核心的新權力集團。
正德七年,宣府衛年僅二十歲的軍官江彬因在平叛戰役中身中三箭猶奮勇作戰,深得武宗賞識。他提出「邊京互調」方案:調邊軍勁旅入衛京師剿匪,同時遣京軍赴邊戍守。內閣首輔李東陽力諫此議,指出京軍不習戰事難當邊關重任,而邊軍入京亦恐擾亂治安體系。然武宗拒納諫言,李東陽遂於次年致仕。同年二月,首批宣府邊軍如期調防京師,此舉不僅打破了明代「強幹弱枝」的軍事傳統,更標誌着邊鎮武將在中樞影響力的急劇提升。
武宗將入衛邊軍安置於皇城區域四大營,視其為直屬親軍並自命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其特別寵信江彬、許泰、神周、劉暉四員邊將,前兩人更被委以提督京營戎政之要職。在他們的影響下,充滿個性的武宗竟日益痴迷軍戎儀制,不僅親自訓練部隊,更常身着戎裝參與操演。正德九年九月,武宗在豹房搏虎受傷,臥病月余仍不改其志,反將勸諫其慎出入的官員調任外職。
武宗對燈彩有着超乎尋常的痴迷。正德九年正月,日後反叛的寧王朱宸濠獻新樣元宵四時花燈數百,窮極奇巧,內附火藥,明武宗命獻者入懸。時值冬季,宮中按例在檐下設有氈幕禦寒,以致火星觸及氊幕引發大火,自二鼓時分一直燒至天明。火勢最大時,武宗正在前往豹房的途中,望見乾清宮的火災,武宗向左右開玩笑稱這是「好一棚大煙火也」;兩天後壬午日,武宗以乾清宮災御奉天門視朝,撤寶座不設,遂下詔罪己,並諭文武百官,同加修省。後又常常離開帝都燕京四處巡遊。凡他的車駕所至,近侍先掠良家女以充他姦淫。[13]
Remove ads
武宗沉醉於宣府邊塞風光,決意在此長駐,遂耗巨資興建規模宏大的「鎮國府」作為行宮。他更突破禮制,棄用皇帝印璽而改頒將軍令符。面對內閣大臣以「不合祖制」來強烈諫阻,武宗置若罔聞,進而要求戶部解送百萬兩白銀至宣府。戶部尚書石玠以庫貯僅存三十五萬兩為由抗命後,經激烈爭執最終勉強撥付五十萬兩。為杜絕朝臣諫諍,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武宗竟下令京師九門守將阻截所有意圖出城勸諫的官員。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達延汗率五萬騎兵南侵。武宗親臨前線督戰,先遣部隊於大同以南六十五公里處的應州與蒙軍發生小規模接戰。十月二十日,武宗親率援軍投入戰場,指揮持續整日的應州會戰,最終擊退蒙古大軍。此役成為整個16世紀明軍唯一成功抵禦大規模蒙古入侵的戰例。為彰戰功,武宗厚賞參戰將士,其中江彬、許泰等邊將皆受封伯爵。
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武宗返京駐蹕二十日後再度北幸宣府。三月廿二日因祖母王太皇太后喪儀返京治喪,五月巡察昌平後巡視密雲駐軍。七月廿二日太皇太后正式發引,八月竟脅迫內閣擬詔,自封「朱壽」之名,加授公爵銜,以彰其退蒙古之功。九月重返宣府鎮國府,繼而西巡大同、延綏諸鎮。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取道太原返京。
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返京後,旋即宣布欲巡幸山東及江南地區。此舉引發朝臣劇烈反對:東閣大學士毛紀率九卿聯名諫阻,科道言官伏闕泣諫,尤以禮部尚書舒芬等官員抗爭最烈。群臣隱憂實則聚焦於寧王朱宸濠的潛在陰謀——恐其趁南巡之際行刺聖駕。面對洶湧諫潮,武宗採取高壓鎮壓,先後廷杖百餘名官員,致十二至十四名大臣傷重罹難。然朝臣寧受棰楚仍前赴後繼,終使南巡之議暫告中止。

Remove ads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寧王朱宸濠在封藩江西南昌叛亂,是為寧王之亂,不過四十三天,就被贛南巡撫王陽明及吉安知府伍文定募集散兵游勇平定,斬殺三萬餘人,朱宸濠被擒。八月二十二日,武宗離開北京親征。二十六日,武宗抵達涿州,此時王陽明平定叛亂的奏報送達,但武宗仍決定繼續南幸。十二月十一日,武宗傳諭內閣,以正德十五年(1520年)元旦於南京朝賀、祭祀天地。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宗御駕抵南直隸。次日,祭祀南京太廟,武宗成為自永樂以後重新駕臨南京的在位皇帝。
武宗抵達南京後駐蹕八月余,期間沉湎酒獵之娛。在伊斯蘭教勢力(尤以回回寵臣於永等人為代表)影響下,其因為自己生肖屬豬頒布的「禁豬令」引發民間強烈不滿,但他自己仍食用豬肉、「內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學士楊廷和的反對下,降敕廢除。[14]。南巡途中,官府強征民女充入行在,除部分富戶通過行賄得免外,多數女性或被納入豹房,或遣送京師浣衣局。由於徵選過濫導致供給不足,竟出現宮人因饑饉斃命之慘劇。
武宗為奪取平叛之功,特遣北軍將領江彬與太監張永率部馳赴江西,意圖通過偽造戰局使寧王成為其親擒的戰利品。王陽明識破此計後拒不配合,轉而全力安撫地方、減輕軍隊過境對民生的衝擊,其顧全大局的舉措贏得士民廣泛讚譽。
正德十五年閏八月初八日,武宗於南京受寧王降。八月十二日,武宗離京返回北京。
Remove ads
武宗於御駕南征返回北京途中,在淮安清江浦上學漁夫撒網作為遊戲,卻失足落入水中,雖經隨從救起,然因長期酗酒致體質虛虧,並因此患病「燥熱難退」。儘管如此,他仍未停止行程,直至十二月抵達通州時已病勢沉重。
武宗病重時,江彬曾試圖奏請移駕宣府以掌控嗣君廢立,然皇帝病體已不堪長途跋涉。經御醫勸諫,武宗於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抵京,鑾駕儀仗極盡隆重,文武百官出至正陽橋外迎接。三日後在天壇舉行郊祀時驟然昏厥,被急輿抬返豹房。次日,返回大內,僅在奉天殿舉行慶成禮。此後,立春日的朝賀一同免去。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初九日,監察御史鄭本公鑑於武宗身體狀況不樂觀,上奏武宗,望能於宗室間過繼一人主掌東宮,但後來武宗身體略有好轉。三月十三日晚間,武宗突然向身邊的太監陳敬和蘇進表示自己可能無法痊癒,讓其召司禮監並稟告慈壽皇太后,由太后與內閣議處天下事,並表示自己耽誤子嗣。延至4月20日,這位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離經叛道的皇帝在豹房晏駕,終年31歲(周歲29歲),葬於明康陵[15]。
因武宗未留子嗣,皇統繼承陷入危機,最終由內閣首輔楊廷和與張太后定策,遵照《皇明祖訓》,由武宗堂弟、湖北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繼大統,即開啟嘉靖朝之明世宗[16]。
正德十六年五月,朱厚熜抵達京師,為他上諡號為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上廟號為武宗。

外交
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葡萄牙人持續開拓前往印度、中國的航路,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約今馬來亞地區)後,就意圖在中國建立貿易據點。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為想要通商指定葡屬印度總督阿豐索·德阿爾布開克負責遠東貿易,派出拉斐爾·佩雷斯特雷洛前往中國。使節團本來想在廣州登陸,但被拒絕入境。他們改以武力佔據屯門,與明朝爆發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結果明朝大捷。
詔書
(原詔文中其有缺損處,以「□」代借)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恭承天命,統治萬民,夙夜□□,恪遵祖訓,惟以敬天勤民為首務,期在□□……顧以宴安易溺,舉措有乖,未合天心,致生災變,五行衍□□□蜚蝗,雷霆雨雹之非時,地震天鳴之迭見,水旱相繼,饑饉□□,□民困窮,盜賊充斥,兵馬之調發,驟動遠近,芻粟之轉輸,役及婦女,疲羸飢殍,填黍□□,□斗死亡,身膏草野,勤勞或未盡甄賞,義烈或未盡褒揚,邑井蕭條,室廬焚蕩,□□□□寄命,歸者無所安居,加之奸吏舞文,貪官贖貨,優恤之旨每下,而廢格不行,蠲免□□□□,而催科如故。朕處深宮之中,念慮有所未周,見聞有所未及,以致民隱不能□□□□不得下流,官民乖隔,道路怨咨,禍變可虞。
上天示警,乃於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復有乾清宮之災。累朝經營,一旦煨盡,望之蹙額,言之痛心。九廟震驚兩宮憂切,凡我臣民,罔不疑懼,咎徵所自,實在朕躬,已齊心虔禱於天地宗廟社稷山川,跼蹐敬畏,□□□新,復諭令群臣同加修省,極陳時政,冀以消彌禍端,仰答天譴,尤念天之視聽,皆自我民,民心獲安,天意乃順。特稽舊典,用布新恩,惠此下民,固我邦本,將以延宗社萬萬年無疆之休。所有寬恤事宜,條列於後:
一、自正德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昧爽以前,官吏軍民人等有犯,除謀及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者不赦外,其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以下略去二十五條)
內外文武官員住俸戴罪者,悉皆宥免,照舊關支管事。於戲!天惟顯思,仁愛實存於譴告,民亦旁止,子惠必先於困窮,惟德政之交修,庶天人之協應。播告中外,咸使聞知。
朕以菲薄,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矣。圖治雖勤,化理未洽,深惟 先帝付託,今忽遘疾彌留,殆弗能興,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吾雖棄世,亦復奚憾焉?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辭,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內外文武群臣,其協心輔理,凡一應事務率依祖宗舊制,用副予志。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緊急事情,該衙門具本暫且奏知皇太后而行。喪禮遵皇考遺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毋禁音樂、嫁娶。宗室親王,藩屏攸系,毋輙離封域。各處鎮守、總兵、巡撫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員,各固守疆境,撫安軍民,毋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於本處哭臨三日,進香遣官代行。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所屬府州縣並土官,及各布政司、南直隸七品以下衙門,俱免進香。京城九門、皇城四門,務要嚴謹防守,威武團練營官軍,已回原營。勇士並四衛營官軍,各回原營,照舊操練。原領兵將官,隨宜委用各邊。放回官軍,每人賞銀二兩,就於本處管糧官處給與,宣府糧草缺乏,戶部速與處置。各衙門見監囚犯,除與逆賊宸濠事情有干,凡南征逮繫來京,原無重情者,俱送法司,查審明白,釋放原籍。各處取來婦女,見在內府者,司禮監查放還家,務令得所。各處工程,除營建大工外,其餘盡皆停止。但凡抄沒犯人財物,及宣府收貯銀兩等項,俱明白開具簿籍,收貯內庫,以備接濟邊儲及賞賜等項應用。詔諭天下,咸使聞之。
軼聞
明武宗的生辰為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八字為辛亥年,戊戌月,丁酉日,戊申時出生。其中,八字地支分別為申酉戌亥,這種排列方法被稱為連如貫珠。在此以前僅太祖朱元璋的八字辰戌丑未皆全與此類似。[17]
賜自己的替僧為漢地大寶法王,正德五年加封大慶法王,鑄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金印,兼給誥命,藏名為「領占班丹」,並曾邀請藏地第八世噶瑪巴至京師(第七世噶瑪巴曾說:「將現身兩位噶瑪巴」);蒙古名為忽必烈;波斯名為沙吉熬爛(Shaykh Alam),即蘇菲師(回教蘇菲派長者、教長),並擁有一群伊斯蘭火者,稱為老兒當,同時內府多製作有《古蘭經》經文瓷器,其中故宮博物院所藏一枚正德白釉礬紅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盤,其款識為波斯文「大明國可汗即蘇萊曼沙阿御製」。對道教亦多有了解,曾自號錦堂老人。
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武宗御駕自南京返回時,途徑鎮江,適逢退休居家的原內閣大臣靳貴病逝,於是親臨靳貴家中弔唁。但是隨行大臣代皇帝撰寫的祭文皆不能稱意,明武宗遂親自寫道:「朕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遊,先生已矣。嗚呼哀哉!」左右的侍從文學之臣看後都斂手稱服。[18]
2004年,在美國德州一位華僑手中發現由明朝正德皇帝親筆所書的聖旨,對臣下說做人應如何有進取心以及如何為忠君之臣與正人君子,儘管與史料中記載其為人並不一致。[19]
明武宗喜好迷信,終日與來自西域、回鶻、蒙古、烏斯藏(西藏)、朝鮮半島的異域法師、番僧相伴。明武宗曾學習蒙古語,自稱忽必烈,也學藏傳佛教,自稱大寶法王[20]。武宗沿襲其祖父憲宗對藏傳佛教的崇奉,在紫禁城內專建藏傳佛寺,厚賜喇嘛高僧名號,親自研習藏文經咒、身着僧袍參與法會。正德十三年(1518年)憲宗王皇后喪儀中,更命喇嘛主導部分儀軌。中亞商人阿里·阿克巴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中聲稱當時的中國皇帝(即明武宗)是一個吃回回食、誦讀可蘭經的虔誠穆斯林信徒,然而阿里·阿克巴的這些描寫在漢語文獻中並無佐證。[21]明武宗還曾親自接見第一位來華的葡萄牙使者皮萊資。
歷史評價
史學界對正德帝的評價不一[22],有人認為正德帝荒淫無行、行徑胡鬧,不理國政造成叛變日起,且在壯年即因逸樂而死;但也有人認為他頗能容忍大臣,不罪勸諫之人,君臣之間相安無事,知錯能改、誅滅奸佞。
- 張廷玉等《明史》贊曰:「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禦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
- 吳熾昌《續客窗閒話》:「……遊戲中確有主裁,但好行小慧,為儒尚且不可,況九五之尊耶?今之讀史者直以帝比之桀紂,無乃過甚。當初諡曰武宗毅皇帝,毅者果決之謂,可見遇事實能決斷,非盡阿諛可知矣。」
任用官員
家庭成員
- 孝成敬皇后張氏
藝術形象
- 1939年中國電影《一夜皇后》,梅熹飾演明武宗。
- 1959年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出品電影《江山美人》,趙雷飾演明武宗。
- 1961年香港立達影業公司《刁蠻女俠》。
- 1976年香港電視劇《民間傳奇之江山美人》,鄭少秋飾演明武宗。
- 1979年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出品電影《北地胭脂》,岳華飾演明武宗。
- 1979年香港麗的電視武俠劇《天龍訣》,萬梓良飾演明武宗。
- 1983年香港亞洲電視連續劇《唐伯虎三戲秋香》,麥天恩飾演明武宗。
- 1984年台灣中華電視台金玉劇坊《江山美人》,勾峰飾演明武宗。
- 1984年台灣中華電視台武俠劇《天蠶再變》,李天柱飾演明武宗。
- 1984年台灣中國電視公司連續劇《書劍千秋》,侯冠群飾演明武宗。
- 1993年香港亞洲電視古裝武俠劇《天蠶變之再與天比高》,宗揚飾演明武宗。
- 1994年香港古裝愛情劇《俠女游龍》,羅嘉良飾演明武宗。
- 1994年中視與新加坡電視機構合拍電視劇《天師鍾馗之江山美人》,陳泰鳴飾演明武宗。
- 1998年台灣古裝劇《江山美人》,崔浩然飾演明武宗。
- 1998年中國大陸電視劇《保鏢之天之嬌女》,王衛國飾演明武宗。
- 200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機靈小不懂》,聶遠飾演明武宗。
- 2000年中國大陸、台灣合拍半喜劇電視劇《絕色雙嬌》,焦恩俊飾演明武宗。
- 2000年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古裝電視劇《金裝四大才子》,蔡子健飾演明武宗。
- 2002年香港電影《天下無雙》,張震飾演明武宗。
- 200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皇后進宮》,吳大維飾演明武宗。
- 200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無憂公主》,馮紹峰飾演明武宗。
- 200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鳳臨閣》,賈一平飾演明武宗。
- 200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長劍相思》,高梓淇飾演明武宗。
- 2005年中國大陸古裝歷史顛覆劇《正德演義》,何炅飾演明武宗。
- 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天下第一》,鄧超飾演明武宗。
- 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天下第一媒》,李楠飾演明武宗。
- 200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劍出江南》,王茂蕾飾演明武宗。
- 2007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夜來風雨》,任東霖飾演明武宗。
- 2009年香港古裝武打電視劇《王老虎搶親》,羅貫峰飾演明武宗。
- 2010年香港古裝電視劇《秋香怒點唐伯虎》,黎諾懿飾演明武宗。
- 2010年香港電影《龍鳳店》,任賢齊飾演明武宗。
- 201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蘇三傳奇》,李彥明飾演明武宗。
- 2011年中國大陸電視劇《王陽明》,朱一龍飾演明武宗。
- 2012年中國大陸電影《風雲小棋王》,王放飾演明武宗。
- 2014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江南四大才子》,張曉晨飾演明武宗。
- 2018年中國大陸古裝劇《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劉芮麟飾演明武宗。
- 電視歌仔戲:《正德皇帝遊江南》(黃香蓮主演)
- 電視歌仔戲:《青山綠水行》(楊麗花主演)
- 電視歌仔戲:《花月正春風》(楊麗花主演)
- 電視歌仔戲:《巡按與大盜》(洪秀玉主演)
- 電視歌仔戲:《三戲正德皇帝》(陳小咪主演)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