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星簇2號
維基媒體消歧義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星簇II號(Cluster II)[2]是一項美國宇航局參與的歐洲空間局太空探測任務,目的是在近兩個太陽周期內研究地球磁層。該任務由四顆相同衛星組成四面體隊形飛行,以替代1996年因發射失敗而被毀的原星簇衛星,四顆星簇II號衛星於2000年7月和8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分別搭乘兩枚「聯盟-弗雷加」火箭上成對發射升空。2011年2月,星簇II號衛星慶祝了10年成功的空間探測行動。截至2020年10月,其任務已延長至2022年底[3]。2004年至2007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歐空局雙星任務與星簇II號衛星群一起運行。
Remove ads
任務概述

這四顆完全相同的星簇II號衛星組隊環繞地球飛行,以研究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的影響。該任務是太空探測史上首次能夠收集有關太陽風如何與磁層相互作用並影響包括極光在內的近地空間及其大氣層的三維信息。
這些衛星外形為1.3米高、直徑2.9米的扁平圓柱體(查看在線三維模型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07),質量1200千克,其中包括650千克的推進劑和71千克的儀器,以每分鐘15圈的自旋速度保持穩定。發射後,圓柱體側面覆蓋的太陽能板可為儀器(47瓦)和各種設備(特別是通信)提供224瓦的電力,剩餘電能將儲存在5塊總容量為80安時的鎘銀電池中。由於高能帶電粒子的損害,太陽能電池板的功率會隨着任務的進行而逐漸下降,但事前已計劃好其功率水平足以保障探測操作。四顆衛星都安裝有一台400牛頓的主推進器和8台10牛頓的小型火箭發動機,燃料為聯氨和過氧化氮混合物。主引擎用於將衛星送入工作軌道上,然後調整與其他三顆衛星的距離,相距4公里到10000公里不等,機動組成各種四面體隊形以研究磁層結構和邊界。一旦進入軌道,衛星將展開多根天線和電纜:2根通信天線、2根5米長的儀器傳感器杆、4根50米長用於電場和波實驗的徑向延伸電纜,衛星平台設計至少運行5年[4][5]。
衛星高度橢圓的軌道最初抵達約4倍地球半徑(RE=6371公里)的近地點和19.6倍的遠地點,每圈軌道運行時間約需57小時。衛星軌道將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改變,拱頂線逐步向南旋轉,使得軌道穿過磁尾電流片的距離逐漸減小,並可對所穿越緯度的大範圍白晝側磁層頂進行採樣。引力效應使近地點(和遠地點)距離發生了長期變化,2011年,近地點縮減至數百公里,然後又開始上升,軌道平面已偏離了90度傾角,歐洲太空營運中心的軌道修正也將衛星繞軌周期改為了54小時,所有這些變化使得該衛星群能夠探訪比最初兩年任務更廣的一系列重要磁層區,從而擴大了任務的探測範圍。
歐洲太空營運中心(ESOC)進行遙測並將來自衛星的科學數據分發到在線數據中心。位於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的聯合科學運營中心(JSOC)負責協調科學規劃,並與儀器團隊合作,向歐洲空間業務中心提供合併的儀器指令請求。
星簇衛星科學檔案是歐空局星簇和雙星科學任務的長期檔案。自2014年11月1日起,它是星簇任務科學數據和支持數據庫的唯一公共訪問點。雙星數據可通過該檔案公開獲得。星簇衛星科學檔案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附近的歐洲空間天文中心內歐空局所有其他科學檔案館旁。從2006年2月到2014年10月,可以通過星簇衛星科學檔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訪問星簇衛星數據。
Remove ads
歷史
星簇衛星任務於1982年被提交給歐空局,並於1986年與太陽和日光層觀測台(SOHO)一起獲得批准,這兩項任務共同構成了歐洲航天局地平線2000計劃的日地物理學「奠基石」任務。 儘管最初的星簇衛星於1995年完成,但由於1996年攜帶衛星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爆炸,使任務被推遲四年,以重新研製新的儀器和衛星。
2000年7月16日,一枚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的聯盟-弗雷加火箭將兩顆替代的星簇2號衛星(薩爾薩號和桑巴號)送入停駐軌道,在那裡它們以自身動力機動到環繞期為57小時的19000×119000公里軌道。三周後的2000年8月9日,另一枚「聯盟-弗雷加」火箭將其餘兩顆衛星(倫巴號和探戈號)送入相同的軌道。1號衛星「倫巴」也被稱為鳳凰衛星,因為它主要是用原任務失敗後剩下的備件所製造。四顆在軌衛星經設備調試後,於2001年2月1日展開了首次科學探測。
歐洲空間局在所有歐空局成員國中舉辦了一場衛星征名大賽[6],來自英國的雷·科頓以倫巴、探戈、薩爾薩和桑巴等名稱贏得了比賽[7]。雷居住的市鎮布里斯托爾被授予微縮版衛星模型,以表彰獲獎作品以及該市與衛星的聯繫[8][9]。在擺放多年後,它們最終在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找到了自己歸宿。
該任務原計劃只持續到2003年底,現已多次延期。第一次從2004年延至2005年,第二次從2005年延至2009年6月,目前該任務已延長至2020年底[10]。
Remove ads
科學目標

以前僅靠一、兩顆衛星飛行任務無法提供準確研究磁層邊界所需的數據,由於組成磁層的等離子體無法用遙感技術進行觀測,因此必須使用衛星進行原位測量。四顆衛星使科學家能夠進行所需的三維辨時測量,以創建磁層區域之間以及磁層和太陽風間所發生的複雜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真實圖像。
每顆衛星都攜帶了11台探測儀器,旨在研究關鍵等離子體區時空內的小尺度等離子體結構:太陽風、弓形激波、磁層頂、極地尖點、磁尾、等離子層邊界層以及極冠上空和極光帶。
- 弓形激波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空間區域,在那裡太陽風在繞地球偏轉之前從超音速減速到亞音速。在穿越該區域時,衛星進行測量以幫助描述發生在弓激波中的作用過程,例如異常熱流的起源和穿過來自太陽風的弓形激波和磁鞘傳播的電磁波。
- 弓形激波的背後是分隔地球和太陽風磁場的薄等離子體層,稱為磁層頂。因太陽風壓的不斷變化,該邊界也在不斷移動。但由於太陽風和磁層內的等離子體和磁壓分別應處於平衡狀態,因此磁層應該是一層不可穿透的邊界。然而,現已觀察到等離子體從太陽風中穿過磁層頂進入磁層的現象。 星簇2號衛星的四點測量使得追蹤磁層頂的運動以及闡明太陽風中等離子體的穿透機製成為可能。
- 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兩個地區,地球磁場與磁層頂垂直而非相切。這些「極地尖點」允許由離子和電子組成的太陽風粒子流入磁層。星簇2號衛星將記錄粒子的分布,從而可以描述外部尖點的湍流區域。
- 被太陽風吹離太陽的地球磁場區域統稱為「磁尾」,長度跨越月球的兩個裂瓣構成了外磁尾,而中央等離子片則形成高度活躍的內磁尾。星簇2號衛星將監測來自電離層的粒子和太陽風,因為它們穿過了磁尾瓣。在中央等離子體片中,衛星將測定離子束的起源以及由亞磁暴引起的磁場向電流的紊亂。
- 大氣層中沉澱的帶電粒子在磁極周圍形成了一圈輻射光環,稱為「極光帶」,星簇衛星將測量該區域不同時間的瞬態粒子流及電場和磁場的變化
每顆星簇衛星上的儀器

四顆星簇2號衛星中的每顆都攜帶了11台相同的儀器(總質量71 公斤),其功能如下表所示。 這些儀器一方面測量電場 (E) 和磁場 (B) 的強度和方向;另一方面測量構成等離子體的電子和離子的密度與分布。
Remove ads
與中國的雙星任務
2003年和2004年,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射了雙星衛星"探測1號"(TC-1)和"探測2號"(TC-2),該任務與星簇2號衛星合作,主要在磁層內進行協作測量。探測1號於2007年10月14日停止運行,探測2號則在2008年發回最後一次數據,探測2號對磁星[11][12]以及磁層物理學研究做出了貢獻研究做出了貢獻。探測1號檢測了地球弓形激波附近的密度洞,這些密度洞可能在弓形激波的形成中發揮了作用[13][14]。此外,它還觀察了中性層的振盪[15]。
獎項
星簇團隊獎
- 2019年 皇家天文學會團體成就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5年 歐空局15周年紀念獎
- 2013年 歐空局團隊獎
- 2010年 星簇和雙星團隊獲得國際宇航學會團隊成就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05年 歐空局星簇任務五周年獎
- 2004年 美國宇航局團體成就獎
- 2000年 最佳科普新品獎
- 2000年 歐空局星簇衛星發射獎
個人獎
- 2020年,「丹尼爾·格雷厄姆」(瑞典烏普薩拉空間物理研究所)被授予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澤爾多維奇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9年,星簇衛星磁通門磁力計項目協作研究員「瑪格麗特·加蘭·基維森」(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皇家科學院金質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8年,前星簇衛星地面工作組組長「赫爾曼·歐普根諾思」(瑞典于默奧大學)被授予馬塞爾·尼科萊男爵空間天氣和空間氣候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6年,星簇衛星離子譜儀項目協作研究員「斯蒂芬·福斯勒」(美國西南研究院)獲得歐洲地球科學協會漢尼斯·阿爾文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6年,星簇任務科學操控專家「邁克·哈普古德」被授予馬塞爾·尼科萊男爵空間天氣和空間氣候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4年,星簇衛星離子譜儀/電子漂移器/磁通門磁力計項目協作研究員「中村留美」(奧地利空間研究所),獲得歐洲地球科學協會朱利葉斯·巴特爾斯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3年,星簇任務聯合科學運營中心項目科學家「邁克·哈普古德」(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獲得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服務獎;
- 2013年,電場和波實驗儀項目協作研究員「戈蘭·馬克隆德」獲得2013年歐洲地球科學協會漢尼斯·阿爾文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3年,星簇任務地面運營代表「史蒂夫·米蘭」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查普曼獎章;
- 2012年,星簇和雙星衛星等離子體電子和電流探測器項目首席研究員「安德魯·法扎克利」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查普曼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2年,自適應粒子成像探測器研究設備/星簇離子譜儀/磁通門磁力計項目協作研究員「濮祖蔭」(中國北京大學)獲得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國際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2年,星簇衛星寬帶數據設備項目首席研究員「喬琳·皮克特」(美國愛荷華大學)獲得愛荷華州攝政委員會優秀員工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2年,磁通門磁力計項目協作研究員「喬納森·伊斯特伍德」(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獲得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雅科夫·澤爾多維奇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08年,磁通門磁力計項目協作研究員「安德烈·巴洛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查普曼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06年,星簇任務英國數據系統科學家和等離子體電子和電流探測器項目協作研究員「史蒂芬·施瓦茨」(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查普曼獎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move ads
發現和任務里程碑
- 12月1日- 星簇衛星、太陽神號和尤利西斯號揭示了太陽風超熱電子暈的特徵[16]
- 11月1日- 星簇衛星、Swam和小衛星挑戰計劃聯手解釋地球磁尾的半球不對稱性[17]
- 10月21日- 利用星簇衛星數據對空間等離子體狀態進行分類[18]
- 10月1日- 太陽活動對太陽風磁場波動中泰勒尺度和相關尺度的影響[19]
- 9月21日- 范艾倫探測器和星簇衛星聯播研究外輻射帶電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
- 8月9日- 星簇衛星研究地球磁層的2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慶祝第二對星團航天器發射20周年
- 7月31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等離子流短路引發的極光亞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1]
- 7月16日- 英國廣播公司《仰望夜空》節目有關邁克·哈普古德博士談歐空局20年星簇任務的播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慶祝第一對集群衛星發射20周年。
- 4月20日- 是什麼驅動了那些最大和最活躍的極光形態?[22]
- 3月19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二十年的星簇探測數據顯示,鐵在地球附近無處不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3]
- 2月27日- 是何導致開爾文-亥姆霍茲渦旋在地球磁頂層生長?[24]
Remove ads
- 12月23日- 磁化塵埃雲穿透地球弓形激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5]
- 11月18日-歐空局研究亮點:太陽風暴期間首次記錄的地球磁場歌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6]
- 10月10日- 在高空尖點區發現的高能氧離子來源於什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7]
- 8月27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星簇和牛頓衛星為微笑任務鋪平道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8]
- 8月20日- 行星際磁場對地球地極外流的非對稱傳輸[29]
- 8月5日- 星簇衛星在無約束重聯射流中首次發現高能電子加速[30]
- 5月1日- 開爾文-亥姆霍茲波磁曲率和渦旋度:四顆星簇衛星群的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1]
- 3月4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星簇衛星幫助解開地磁風暴之謎[32]
- 2月27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星簇衛星揭示了地球宇宙粒子加速機制的內部運行原理[33]
- 2月13日- 星簇衛星所觀測地球弓形激波的統計研究[34]
- 1月14日- 通過孤立的磁重聯實現超高效電子加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5]
- 11月28日– 外磁層正電荷氧原子環流(和逃逸)的全貌及其對地磁活動的依賴性 [36]
- 11月8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有可能發生磁暴大風-星簇衛星空間天氣探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9月30日- 2017年9月4日至10日極端空間天氣事件期間的正電荷氧原子(O+)逃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7]
- 8月8日- 利用星簇衛星觀測對白晝側磁層電流的統計調查:弓形激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8]
- 6月20日– 重聯鋒周圍的磁空檢測(開放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9]
- 5月21日– 磁能密度隨亞暴開始時間的尾向傳播(開放訪問)[40]
- 4月24日– 開爾文—亥姆霍茲不穩定性:經驗總結和前進道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1]
- 3月29日– 太陽風湍流中的三維密度和可壓縮磁層結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2]
- 2月8日– 歐空局聚焦於... 了解地球:迄今為止星簇任務教會了我們什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月29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星簇衛星測量地球磁場環境中的湍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3]
- 1月22日– 2013-2014年星簇衛星在內磁層中的活動[44]
Remove ads
- 12月11日– 平靜和風暴時地球靜止磁場的經驗模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5]
- 12月6日– 離子尺度太陽風湍流中各向異性和非對稱波矢譜的直接測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6]
- 10月30日– 太陽風快速移動中離子尺度的相干結構:星簇衛星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7]
- 9月18日– 被星簇衛星和磁層多尺度任務(MMS)觀測衛星(開放訪問)等探測器仔細觀測過的強磁亞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8]
- 8月28日– 電子場定向各向異性與晨昏磁場之間的關係:星簇衛星在地球磁尾中的九年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9]
- 8月1日– 金星和地球無碰撞激波速度估測(開放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0]
- 6月16日–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封面:由熱流異常產生的全球超低頻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1]
- 4月10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氧標誌着磁重聯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2]
- 4月7日– 地球觀察衛研究亮點:太陽磁場意外扭曲的解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3]
- 3月23日– 白晝側磁層頂磁島的出現頻率和位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4]
- 2月18日– 磁重聯及其相關極光增強(開放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5]
Remove ads
- 10月3日– 弓形激波消失後,地球磁層將會怎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6]
- 9月6日– 安柏瑞德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研究亮點:太空等離子體颶風可能會產生新的能量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7]
- 7月20日– 星簇衛星和磁層多尺度任務(MMS)觀測衛星聯播了解北極光的起源[58]
- 7月8日– 太陽風氫+和氦++離子穿過地球弓形激波的傳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59]
- 7月7日– 歐空局研究亮點:地球大氣層泄漏的奇特案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0][61]
- 6月11日– 星簇衛星高時間分辨率觀測揭示的偶極鋒內的子結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2]
- 5月11日– 磁層雲與地球弓激波相互作用的錐角控制[63]
- 5月21日–亞暴期間地球磁尾中磁場定向電流的粒子載體[64]
- 2016年2月29日– 電離層正電荷氧原子外流在產生向地傳播的等離子體團中的作用[61]
- 1月11日– 白晝側磁層頂觀測到的等離子層羽流和電離層流出的統計研究[60]
- 12月7日- 磁重聯離子擴散區磁通量繩的聚結[65]
- 10月22日- 寬帶非熱連續輻射(NTC):四顆星簇衛星從本地到遠處的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6]
- 9月3日- 多衛星數據中磁空識別的準確性和統計(開放存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7]
- 8月22日- 使用三維全球粒子模型模擬(開放訪問)在北向行星際磁場下的尖點動態[68]
- 7月14日- 星簇衛星解開赤道噪聲之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69]
- 7月1日- 七顆歐空局衛星聯手探索地球磁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0]
- 4月9日- 星簇衛星揭示的黑色極光之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1]
- 3月25日- 星簇衛星迎頭趕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月19日- 星簇衛星觀測到電離層密度腔的磁層特徵(開放獲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2]
- 2月16日- 極冠弧上方電離層外流的太陽光照控制(開放存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3]
- 1月16日– 在弓形激波和太陽風中調整星簇衛星編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2月18日– 揭示高緯度極光的起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4]
- 11月20日- 歐洲空間局將星簇衛星任務延長至2018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9月4日- 無碰撞激波熵產生的全粒子電磁模擬[75]
- 8月28日– 混雜的磁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6]
- 7月1日- 綜述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的黎明-黃昏不對稱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7]
- 6月15日- 太陽風衝破地球磁場[78]
- 5月28日- 近地磁尾中強高能離子加速的證據(免費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9]
- 5月7日- 星簇衛星有助於模擬地球神秘的磁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0]
- 3月15日- 磁暴期間星簇衛星所看到的環形電流分布和磁層結構的直接計算(開放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1]
- 1月13日- 由於磁尾中多重電流爆發導致的低空電子加速(開放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2]
- 11月26日- 星簇衛星朝無線電波源傾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3]
- 11月15日– 非對稱性環形電流與頂磁層電流的關係(自由訪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4]
- 9月20日- 歐空局星簇衛星有史以來最接近的「太空舞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月10日– 星簇衛星顯示等離子體層與范艾倫帶相互作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5]
- 7月18日- 搖擺的磁場重聯加速了電子速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6]
- 7月2日- 星簇衛星在地球等離子體層中發現持續的泄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7]
- 5月2日- 星簇衛星聽到了磁重聯的心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88]
- 4月15日- 從太陽活動到令人驚嘆的極光(歐空局空間科學本周圖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4月10日– 星簇衛星發現極光能量提升的來源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89]
- 12月18日– 漩渦狀的太陽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0]
- 10月24日- 星簇衛星觀測到一個「多孔」的磁層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1]
- 8月1日– 星簇衛星對磁層邊界內波的觀察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92]
- 7月2日- 地球磁場中隱藏的入口(美國宇航局科學視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6月6日– 發現地球磁層尖點粒子加速的起因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93]
- 5月7日- 地球磁場提供了重要的保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4]
- 2月27日- 北極光之謎可能將被解開(Space.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5]
- 2月23日- 令人驚奇的離子(兒童科學新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月26日- 在地球上空發現的巨大冷等離子體面紗(國家地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月24日– 地球上空發現大量難以捉摸的物質(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新聞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6]
- 11月16日– 星簇衛星顯示地球的弓形激波非常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7]
- 9月6日– 超快亞暴極光的解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8]
- 8月31日- 水手5號40年的太陽風問題找到答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99]
- 7月5–10日- 極光探索者:2011年皇家學會夏季科學展上展出的星簇任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7月4日– 星簇衛星觀察到噴射制動和等離子體加熱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100]
- 6月30日- 「骯髒黑客」恢復了幾乎丟失的星簇任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5月21日- 新辯論的興起-行星磁場到底有多重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月5日– 星簇衛星遇到自然粒子加速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01]
- 1月7日- 歐空局衛星顯示的磁層邊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02]
- 11月22日- 歐空局將星簇任務延長至2014年12月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7
- 10月4日– 星簇衛星有助於釐清太陽風中的湍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03]
- 9月1日- 星簇衛星群成功的十年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9[104]
- 7月26日- 星簇衛星在了解太空天氣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13[105][106]
- 7月16日- 星簇衛星十年的發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7月8日- 星簇衛星客座研究員的機會公告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
- 6月3日– 星簇任務存檔:超過1000個用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7]
- 4月24日- 揭開高速等離子射流的起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08]
- 3月11日 「殺手電子」的電擊肇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09]
- 1月20日- 地球磁屏蔽中的眾多裂隙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3[110]
- 10月7日- 歐空局將星簇任務延長至2012年12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7月16日– 星簇衛星顯示了太陽風如何在電子尺度上被加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1]
- 6月18日- 星簇和雙星衛星:1000篇出版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4月29日- 監測極端太陽事件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2]
- 3月25日- 星簇衛星對空間湍流的洞察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113]
- 2月9日- 歐空局將星簇任務延長至2009年底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30
- 1月14日– 星簇衛星檢測到不可見的逃逸離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4]
- 12月15日- 空間天氣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5]
- 12月5日- 看木星了解地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6]
- 10月17日- 星簇-忒彌斯任務研討會的亮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8月27日- 星團探測到逃逸地球離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7]
- 8月11日- 重聯中俘獲的電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18][119]
- 6月27日- 來自地球發射的無線電波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0]
- 6月9日- 由嘯聲觸發的重新連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1]
- 3月7日- 磁層頂中發現的孤子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28[122]
- 1月23日- 星簇衛星探測結果影響未來的空間任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3]
- 12月6日- 星簇衛星解釋了夜側離子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4]
- 11月21日- 星團捕捉到日冕物質拋射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5][126]
- 11月9日- 星簇衛星在太空中概括了歐姆定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7]
- 10月22日- 星簇衛星監測極冠上空的對流單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28][129]
- 9月11日- 星簇和雙星衛星精確定位了明亮極光的來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0]
- 7月26日- 星簇衛星有助於揭示太陽如何振盪地球的磁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1][132]
- 6月29日- 星簇衛星展示了一種新的磁重聯3D圖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3]
- 6月21日- 編隊有史以來最密集飛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5月11日- 星簇衛星揭示了地球弓激波的變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4]
- 4月12日- 星簇衛星發現引發太空海嘯的新線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5]
- 3月26日- 湍流等離子體中磁重聯的首次太空直接證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6]
- 3月12日- 太空磁重聯探索的飛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7]
- 2月9日- 星簇衛星揭示的極光電路新見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8]
- 12月29日- 星簇任務的第1000次繞軌飛行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5-15
- 12月6日- 星簇衛星在巨大的等離子體漩渦中發現磁場重聯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19[139]
- 11月13日- 星簇衛星以全新視角觀測等離子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37][140][141]
- 10月5日- 雙星和星簇衛星見證了數小時的脈動重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2]
- 8月24日- 星團連接着磁層亞暴和指向地球的高速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3]
- 7月18日- 星團揭示的三維重聯事件的磁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4]
- 6月20日- 充滿泡泡的太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45]
- 5月19日- 星簇衛星推導出的磁重聯新微觀特性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1-30[146]
- 3月30日- 星簇和雙星衛星揭示了中性片振盪的幅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7]
- 2月24日- 星簇衛星揭示了磁湍流的基本三維特性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09[148]
- 2月1日- 星簇衛星探測活動資料即將上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月11日- 《自然》雜誌封面:感受原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49]
- 12月22日- 星簇衛星有助於保護宇航員和衛星免受致命電子束的傷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0]
- 9月21日- 雙星和星簇衛星首次觀測到地殼破裂的跡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8月10日- 從「宏觀」到「微觀」—星簇衛星看到的湍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1]
- 7月28日- 首次直接測量環形電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2]
- 7月14日- 星簇衛星五年的編隊飛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4月28日- 太陽風暴的平靜效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3][154]
- 2月18日- 星簇衛星將成為首個多尺度任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月4日- 三維磁層重聯的直接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5]
- 12月12日- 星簇衛星測定了磁尾高速流動的空間尺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6]
- 11月24日-間歇性太陽風的四點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7]
- 9月17日- 星簇衛星通過三角測量定位了地球非熱連續輻射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8]
- 8月12日- 星簇衛星在地球磁泡邊緣發現了巨大的氣體漩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59]
- 6月23日- 星簇衛星發現了等離子體層振盪的內部起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0]
- 5月13日- 星簇衛星觀察到一個三重尖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1]
- 4月5日- 首次嘗試估算地球的弓形激波厚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2]
- 2003年12月3日- 地球磁屏蔽層的裂縫(美國宇航局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3]
- 2003年6月29日- 磁層重聯的多點觀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4]
- 2003年5月20日- 歐空局星簇衛星破解了極光之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5]
- 2003年1月29日- 尾流分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6]
- 2003年1月28日- 首次在太空中測量電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7]
- 2002年12月29日- 首次在太空中估測的尾部電流面厚度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8]
- 2002年10月1日- 磁層亞暴的望遠鏡/顯微鏡視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69]
- 2001年12月11日- 四顆星簇衛星探索黑色極光的秘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70]
- 2001年10月31日- 空間密度梯度的首次測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71]
- 2001年10月9日- 星簇衛星觀測到的雙尖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72]
- 2001年2月1日– 科學探測正式開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精選刊物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所有與星簇和雙星任務有關的3522篇出版物都可以在 歐空局星簇探測任務網刊物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找到。在這些出版物中,有3029篇參考刊物、342篇論文、121篇博士論文和30篇其他類型的論文。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