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朗克環形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朗克環形山(Planck)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巨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馬克斯·普朗克(1858年-1947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位於巨大的南極-艾托肯盆地內,西側部分被費希納環形山所覆蓋、西北分別毗鄰希爾德加德環形山和皮克爾納隕石坑,更大的龐加萊環形山位於它的東面、東北偏北和東南偏東分別坐落了采拉斯基環形山和卡耶環形山,較小的范維克隕石坑橫亙在它的西南,而它的東南坑壁上則重疊了直徑87.5公里的普朗特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57.27°S 135.34°E,直徑319.46公里[3],深度約3.21公里[1]。
如同許多此類尺寸的隕石坑一樣,普朗克環形山也已被後續的小型撞擊侵蝕、瓦解,其坑壁現已變成一圈由嶙峋、斷裂的山丘和山脊組成的環,沿西側壁重疊着長約451公里的普朗克月谷,並徑直往南伸向了薛定諤環形山。
該環形山坑內最突出的特徵是坐落在北半部,由衛星坑"普朗克 W"、"普朗克 Y"、"普朗克 Z"、"普朗克 B"和"普朗克 A"構成的一些多坑結構,其中"普朗克 Y"內部幾乎完全已被熔岩淹沒,只剩一圈淺淺的壁沿露出在表面;"普朗克 Z"同樣也已淹沒,只是壁沿稍微更突出一些;"普朗克 B"坑內部分被一座更小的同心環坑所占據,坑底布滿了網狀的縫隙。普朗克環形山其餘部分坑底較周邊相對更平坦,特別是靠北側內壁的弧形區,但南半部地表則較不規則,儘管也有一些小平原區。此外,坑內還分布有許多小撞擊坑以及數座幽靈坑殘跡。
Remove ads
衛星隕坑

按慣例,通過在最靠近普朗克環形山的衛星隕坑中心點旁放置字母,以在月圖上標示它們。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