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魯士藝術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魯士藝術學院
Remove ads

普魯士藝術學院(德語: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Künste)是於1694年由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三世(後來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勃蘭登堡選侯國首都柏林創建的一所國立藝術學院。

Thumb
位於柏林巴黎廣場的阿尼姆宮(Palais Arnim),曾經的普魯士藝術學院大樓,約1903

在羅馬的山貓學院與巴黎的王家學院之後,普魯士藝術學院是歐洲同類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任務與當時其他皇家學院相似,如馬德里的西班牙皇家學院、倫敦的皇家學會或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藝術學院

該學院在其存在期間對德語世界的藝術及其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同時也是德國藝術家協會和培訓機構,而學院的元老院自1699年起便成為普魯士的藝術委員會

1945年後該學院從名稱中刪去了「普魯士」,並在1955年最終解散,此前的1954年東柏林與西柏林各自成立了兩所獨立的藝術學院。這兩所學院於1993年合併,成為今日的柏林藝術學院[1]

Remove ads

人員

大多數藝術家都以成員身份與該學院相關聯。會員資格是一種榮譽性區分,授予傑出的本國普魯士藝術家(統一之後為德國藝術家),也包括部分外國人士。由會員中選出「審議」性質的元老團,其中一部分為選舉產生,另一部分則因職銜自動納入。

該學院並不是一所學校,雖然它與教育機構有聯繫,特別是那所逐步發展為今日柏林藝術大學的國立學校。

院長

  • 約瑟夫·韋爾納(1695–1699)
  • 薩繆爾·特奧多爾·格里克(1705–1712)
  • 弗里德里希·威廉·魏德曼(1718–1732 [1750?])[2]
  • 安東尼·佩斯內(1732–1757)[3]
  • 布萊茲·尼古拉·勒蘇厄爾(1757–1785)
  • 伯恩哈德·羅德(1785–1797)
  • 丹尼爾·霍多維茨基(1797–1801)
  • 約翰·戈特弗里德·沙多(1815–1850)
  • 安東·馮·維爾納(1875–1915)
  • 弗朗茨·海因里希·施韋希滕(1915–1918)
  • 馬克斯·利伯曼(1920–1932)
  • 馬克斯·馮·席林斯(1932–1933)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