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暗色塚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暗色塚雉(學名:Megapodius freycinet)是一種中等體型的塚雉,其身長可達41 cm (16 in),兩性形態相似,有短而尖的羽冠、裸露的紅色面部皮膚、黑色的腿部、棕色的虹膜和深棕色、黃色的喙。這種地棲鳥類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和四王群島的森林和沼澤地之中。像其他塚雉一樣,它把卵產在由混合了樹葉、沙子、礫石和樹枝的泥土製成的土墩里,土墩直徑可達11米(36英尺)高度可達5米(16英尺)。[2]
曾有許多學者將比島塚雉視為該物種的一個亞種,但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公認兩者其實是不同的物種。與此同時,許多學者認為亞種M. f. forsteni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物種(M. forstenii),形態學和分子學證據證明兩者的關係相當之近,實際上確實應該是一個物種。塚雉屬的大多數成員都曾被列為暗色塚雉的亞種,但今天,所有主要的權威機構都認為這是不正確的。
種加詞意在紀念法國探險家路易士·凡席奈特。
在大部分分布範圍內,暗色塚雉都是相當常見的物種,因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這種鳥被評估為無危物種。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相關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