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月光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月光杵(梵語:कौमोदकी,羅馬化:Kaumodakī)[1]是印度教神祇毗濕奴的杵。[2]毗濕奴在神像中多為四隻手臂的形象,其中一隻手握持月光杵,另外三隻手分別拿着妙見神輪、法螺與蓮花。此外,毗濕奴的一些化身也以手持月光杵的形象出現。
「月光杵」一名最早見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與毗濕奴的化身黑天有關。自從約公元前200年起,這一武器就常常出現毗濕奴的形象中。早期的月光杵形狀較為樸素,但在後世的形象中,其大小和造型逐漸多樣化,出現了如凹槽、分節等更為精緻的裝飾設計。
月光杵常被描繪為無生命之物,但亦有在雕塑中被人格化為女性的例子,這種人格化的造型被稱為神杵女。在這類形象中,毗濕奴的一隻手搭在她頭上,而她自己則以或持杵,或從杵中顯現,或頭冠上刻有杵形的形象示人。
杵(梵語:गदा,羅馬化:Gadā)在印度教文化中被視為最古老、最強大的武器之一,是毗濕奴能量(夏克提)的象徵。有多部古籍探討過月光杵在毗濕奴神像中的象徵意義。
Remove ads
詞源
月光杵的梵文名稱「Kaumodaki」的詞源尚不明確。一種常見解釋認為該詞源自梵文「kumuda」,意為藍睡蓮。[3][4]另一種理論則認為該詞可能與毗濕奴的別名「Kumodaka」有關聯。同樣表示月光杵的「Kaumudi」一詞則可被解釋為「地上的喜悅」。[4]阿蘭·達涅盧將《毗濕奴往世書》中的「Kaumodaki」翻譯為「令人心神恍惚之物」。[5]
外觀
毗濕奴通常以四臂形象出現,手持法螺、蓮花、妙見神輪和月光杵[3],因此毗濕奴有一別名「Shankha-chakra-gada-pani」,意為「手持螺、輪、杵者」。在現代的形象中,毗濕奴一般以左下手握持月光杵。毗濕奴的部分化身,如摩蹉、俱利摩、筏羅訶與那羅希摩等,亦常被描繪為手持杵的形象。[6]
在印度現存最早的毗濕奴雕像(約公元前200年,恰蒂斯加爾邦馬爾哈爾出土)中便有杵的形象。[3]時代稍晚的一尊馬圖拉出土的貴霜時期(公元30–375年)雕像中,毗濕奴所持之杵尚未如後世造型般經過藝術化處理,僅僅為一根頂部較大且呈圓形的棍棒,由右上方的手高舉過肩。[7]同時期另有一尊雕像中的杵呈現為毗濕奴右上手握持的一根長棒,長度幾乎等身,外形類似杵臼中的杵。[8]此外,在許多西印度早期文物以及一件出土於久西的雕像中,毗濕奴也以右上手扶杵或持杵的姿態示人。[7]笈多王朝時(公元320–550年)毗濕奴的形象仍延續這一傳統[9],但更晚的文物中則開始出現用其他手握持杵的毗濕奴形象。從目前已發現的所有毗濕奴形象中可以找到四種法器在四隻手上的全部二十四種排列方式。[10]
隨着持杵的手不再固定,杵本身的造型也發生了轉變。中世紀晚期(如公元8–12世紀的波羅王朝時期)的藝術作品中,杵的柄部逐漸變得細如笛管,而頂部則呈現出裝飾華麗的圓球形。今北方邦一帶的文物中,杵柄上細下粗,頂部的球形部分也常雕有凹槽裝飾。遮婁其王朝的神像中,杵整體粗壯,呈桶狀;帕拉瓦王朝的則上下均粗;朱羅王朝的雕像則將月光杵雕刻得較為纖細,且呈現出分段與表面凸起的造型特徵。[8]

《毗濕奴法上往世書》中對毗濕奴的造像作有詳盡描述:毗濕奴的上雙手持有蓮花與法螺,而下雙手則分別放置於兩位形似侏儒的人物之上,這兩位即為擬人化的杵與輪。擬人化的月光杵為一名纖腰女子,持有拂塵,佩戴首飾,毗濕奴右手按在其頭上。輪則為男性形象,站於毗濕奴的左側。[11][12]這些擬人化的法器梵語稱作「Ayudhapurusha」,最早出現在笈多王朝的雕塑中。擬人化的月光杵被稱為神杵女(Gada-Devi或Gada-nari,後綴「Devi」為女神之意,而「nari」意為女人)。由於梵文中「杵」(gada)一詞為陰性詞性,故在宗教觀念中,神杵被視為女性。[13]
在烏代吉里石窟的一尊笈多時期的毗濕奴像中,即可見神杵女與神輪男侍立毗濕奴左右的形象。[9]神杵女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毗濕奴形象中也屢見不鮮,尤以無憂界四面毗濕奴像中的形象為典型。她手執拂塵,仰望主神,面容虔敬,毗濕奴則將手覆於其頭頂。她頭戴寶冠,或盤發華麗;除穿着下衣外,亦可能着有短上衣,或上身裸露。她有時也被描繪為從杵中誕生的形象。[13]
代奧格爾的笈多時期神廟裡,蛇榻毗濕奴(Sheshashayi Vishnu)浮雕上的神杵女多為持杵形象,有些是侏儒形態,也有些體態與常人無異。[14]北方邦與孟加拉地區的藝術作品中亦多見神杵女手持杵的形象。[15][16][17]另一類形象中,神杵女雙手合十站在毗濕奴旁,頭上飾有杵形冠飾或額前刻有杵紋,此類形象多見於朱羅王朝時期青銅像中。[15][16][17]
Remove ads
象徵意義

杵是最古老的武器類型之一。象徵力量的「杵」是常見的近身格鬥武器,被當時的人認為是最強的武器之一,而杵在毗濕奴信仰者中的流行使得杵逐漸成為他們信仰中神的武器。毗濕奴的神力來源於祂的化身羅摩與黑天,這兩位神分別是兩大古代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大約公元前5–4世紀)中的英雄,而這兩部史詩都描述了包括神、人類與魔鬼在內的諸多角色使用杵作戰的情節。[3][18]
在毗濕奴派的哲學解讀中,月光杵象徵「智慧、知識的力量以及時間的力量」。[3]《哥帕拉塔帕尼奧義書》中解釋了毗濕奴四手所持法器的象徵,其中代表原初知識的杵握持於左下手,象徵「個體的存在」。[19]《毗濕奴往世書》中將杵稱為「知識的力量」。此外另有一說認為月光杵能夠「使人心神恍惚」。[5]
據《毗濕奴法上往世書》記載,月光杵象徵毗濕奴的妻子吉祥天女,即財富與美麗之女神。[13]《黑天奧義書》則將月光杵等同於大黑神女,象徵「時間之力」,就像不可戰勝的時間那樣,能毀滅一切敵人。[3][5]
另一種解釋認為月光杵象徵「氣」,即一切身心力量的來源。[5][19]毗濕奴手中的四件法器也有相互呼應的關係:月光杵代表紀律,與代表讚美的蓮花相輔相成;蓮花與法螺象徵水,代表生命與愛,而杵與輪象徵火,代表痛苦與毀滅,以及對自然與社會規則的服從。[20]《筏羅訶往世書》則提及月光杵的作用是用來教訓不義的國王。[6]此外,還有說法稱毗濕奴也用月光杵來驅除摩耶。[13]
文學形象

在《摩訶婆羅多》的描寫中,月光杵由海神伐樓拿授予毗濕奴的化身黑天,它聲如雷震,能斬殺眾多惡魔。[3][4]傳說中般度族獲得甘味林作為建國之地,正巧火神阿耆尼因積食難消,希望焚燒森林療愈自己,但擔心森林的守護者——眾神之王因陀羅出手阻止,遂請求阿周那與黑天相助。兩神答應後,伐樓拿賜予他們神兵:黑天獲得妙見神輪與月光杵,阿周那獲得天弓甘提婆與各種神箭。最終兩人擊敗因陀羅,火神成功焚毀森林,從而為般度王國首都因陀羅城的建立掃清了道路。[21]
《摩訶婆羅多》中還記載毗濕奴持杵與輪,這可能表明早期的毗濕奴造像為雙臂而非四臂。[22]《摩訶婆羅多》附書《哈里瓦姆薩》中記載,毗濕奴的四種神兵從天而降,協助黑天與其兄大力羅摩對抗惡王妖連,其中黑天所用的武器就包括月光杵。[23]
梵語劇作家婆沙所著的《使者之辭》(Duta-Vakya)中也描寫了《摩訶婆羅多》裡的一幕:黑天在象城王宮中現出遍在身,並召喚神兵現身,其中就有化為人形的月光杵。[24]
《迦樓羅往世書》中的一段咒文中提及了月光杵:[25]
拿起祢的月光杵吧,蓮花臍的大神啊,願向祢頂禮致敬。
——迦樓羅往世書,第13章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