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韩战中的苏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鲜战争中的苏联
Remove ads

雖然蘇聯在朝鮮戰爭中不是正式的交戰國,但它發揮了重要的秘密作用。蘇聯向朝鮮提供了物資、醫療服務以及飛行員和飛機,尤其是米格-15戰鬥機戰鬥機,以協助朝鮮-中國軍隊對抗韓國聯合國軍[1]

Thumb
1951年,朝鮮上空的蘇聯米格15攻擊美國空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背景

蘇聯占領朝鮮(1945-1948)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第25集團軍隨即參加了對朝鮮北部的進攻,並在一段時間內將總部設在平壤。與南方的美軍一樣,蘇聯軍隊在戰爭結束後仍留在朝鮮重建國家。 [2]

Thumb
1945年10月,滿洲攻勢後在朝鮮的蘇聯士兵。

蘇聯軍人在朝鮮政權初期的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朝鮮人民軍朝鮮人民空軍的創建及早期發展方面。1945年10月25日,蘇聯指導下在新義州成立了空軍士官學校培養新的飛行員。 [3]在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還建立了蘇聯民政廳,為金日成長期統治奠定了基礎。[4]

冷戰

1950年戰爭爆發時,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中國及其盟友已經與資本主義國家陷入「冷戰」。雙方都認為朝鮮戰爭有可能進一步破壞雙方本已不穩定的關係,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好處。[5]

1950年4月,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入侵韓國,但附帶條件是必要時由毛澤東提供增援部隊。斯大林明確指出,蘇聯軍隊不會公開參戰,以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 [6] 1950年5月,金日成與毛澤東會面。儘管毛澤東擔心美國可能干預,但他仍同意支持朝鮮進攻韓國,因為中國亟需蘇聯承諾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毛澤東隨後派遣更多解放軍老兵前往朝鮮,並承諾將軍隊調往更靠近朝鮮邊境的地區。[7]隨着毛澤東承諾的實現,戰爭準備加速進行。 [8] [9]

Thumb
1950年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期間,在柳潭裡附近的一個掩體中,一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手持斯大林肖像
Thumb
1960年蘇聯郵票,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解放朝鮮半島15周年。

由於美國和聯合國軍士兵已部署在韓國參戰,為避免引發與其他聯合國成員國發生衝突,蘇聯軍隊無法對韓國發起公開和直接的敵對行動,相反,蘇聯被迫隱瞞其在戰爭中的參與(至少在蘇聯政府還能合理否認其介入的範圍內),以儘量避免「冷戰」升級為與北約、美國及其盟友之間爆發「熱戰」——那將可能引發全面衝突,甚至導致核戰爭[10]蘇聯正式否認參與,從而阻止了朝鮮戰爭升級。朝鮮方面的參與也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第84號決議,從技術上講,該決議對蘇聯有約束力。[11]

蘇聯對朝鮮軍隊的援助

醫療援助

蘇聯與幾個「東方集團」國家(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 )一起向朝鮮派遣了20多名醫生援助那裡的軍隊,這類似於印度、意大利、挪威、丹麥和瑞典向韓國派遣的醫療隊,他們並不參戰,僅提供人道主義支持。[12]

物質援助

蘇聯對朝中軍隊的軍事援助至關重要。尤其是蘇聯提供的PPSh-41衝鋒鎗在戰場上發揮了顯著作用(美軍因其發出的聲音而將其稱為「打嗝槍」[13]蘇聯還向中朝兩國提供了包括T-34/85中型坦克在內的重型裝備。在戰爭初期的攻勢中,該型坦克因其裝甲堅固,幾乎無法被美軍當時的輕型坦克和反坦克武器擊穿。 [14]

蘇聯的物質援助對朝鮮和中國的空軍同樣至關重要。到1950年4月,朝鮮空軍的178架飛機中有63架是由蘇聯提供的。在1950年9月之前,這些飛機在對抗韓國相對薄弱的防空力量時表現得十分有效,儘管韓國的防空體系得到了美國和聯合國軍空軍的大力支持。[15]

蘇聯空中干預

由於建國初期得到了蘇聯的大量援助,中國和朝鮮空軍在組織結構和裝備上都採用了蘇聯的模式。到1950年10月,中國空軍僅有兩個戰鬥機師、一個轟炸機團和一個攻擊機團,總共約200架作戰飛機。 [16]。中國向朝鮮派遣了幾個空軍團,這些部隊裝備了蘇聯提供的米格-15戰鬥機。由於飛行員訓練不足,中國高層迫切需要蘇聯飛行員的幫助,其中一些蘇聯飛行員此前已經在中國負責培訓中國空軍的飛行員。然而,由於對中國飛行員的素質不滿且數量不足,1950年11月,斯大林最終決定讓蘇聯空軍飛行員直接參戰,並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朝鮮人民軍空軍的名義執行任務。1950年11月1日,駐紮在滿洲東北部、負責訓練中國飛行員駕駛米格-15的蘇聯空軍部隊,首次與美國飛機空中交戰。[17]

除了廣為人知的第64戰鬥機軍團米格-15部隊外,蘇聯還將高射炮部隊、探照燈部隊和技術支援部隊派往滿洲。[18]

蘇聯飛行員

蘇聯飛行員從1950年11月開始在朝鮮戰爭中活躍。但為了掩蓋蘇聯的這種直接干預,採取了預防措施來掩蓋他們的參與。[19]

蘇聯飛行員執行任務時穿着中國軍服,並被禁止在海岸或前線附近飛行,以避免被擊落後被俘。他們在無線電通信中不得使用俄語,所有執行任務的飛機上也都是中國或朝鮮的軍旗。而在地面上,由於種族特徵明顯,因而無法冒充成中國或朝鮮士兵,蘇聯飛行員通常偽裝成從蘇聯來的出差的人士。[20]

蘇聯飛行員駕駛米格-15戰鬥機參加了中朝邊境鴨綠江流域「米格走廊」地區的戰鬥,以及在朝鮮抵抗聯合國軍「火車破壞」襲擊的行動。

由於蘇聯、中國和朝鮮飛行員之間缺乏共同語言,經常發生友軍誤傷,有米格戰鬥機被誤認為是美國F-86軍刀戰鬥機而遭到擊落。 [21]

Thumb
聯合國軍的傳單,上面的內容提到向聯合國軍投誠的朝鮮飛行員盧今錫領取了10萬美元,並且傳單已被翻譯成中文、韓文和俄文
Remove ads

米格-15

米格-15是一款當時先進的噴氣式飛機,蘇聯在二戰後向中國和朝鮮軍隊提供了大量此型飛機。由於其出色的設計,米格-15與當時最先進的美國噴氣式戰鬥機F-86「佩刀」相媲美,在空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2]

戰爭爆發時,朝鮮駕駛的伊爾-10攻擊機對地攻擊機和Yak-9戰鬥機戰鬥機等蘇聯飛機很容易被F-80流星戰鬥機F-84戰鬥機等美國噴氣式飛機所擊敗,這意味着聯合國軍迅速取得了空中優勢。[23]

相比之下,當米格-15戰鬥機出現在朝鮮戰場時,它立即對聯合國軍(尤其是美軍)此前的空中優勢構成了挑戰,因為米格-15戰鬥機的性能優於當時在朝鮮服役的所有美國噴火式戰鬥機,更不用說那些老舊的螺旋槳驅動的 P-51戰鬥機。據信,戰爭期間由蘇聯飛行員駕駛的米格-15共擊落了142架至1,106架聯合國飛機(具體數字取決於不同來源的統計),這一戰績明顯高於同等規模的聯合國軍空軍部隊。 [24]

認識到米格戰機的重要性與威脅,聯合國軍指揮部策劃了名為「穆拉行動」的心理戰行動,旨在誘使米格-15飛行員叛逃,駕駛一架完好的米格戰機逃到韓國,以便美軍進行技術測試。作為誘因,行動向叛逃者承諾10萬美元獎金及政治庇護。朝鮮飛行員盧今錫於1953年9月駕駛米格-15叛逃到韓國,雖然他後來聲稱自己並不知情有懸賞,但此舉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使其得以全面測試和分析米格-15的性能。[25]

對蘇聯參與的認識

儘管蘇聯從未正式承認參與朝鮮戰爭,而且蘇聯飛行員被嚴格禁止在無線電中使用除基本韓語以外的任何語言進行通信,但在高壓環境下或咒罵時,他們常常會下意識使用俄語。這一細節很快被英聯邦和美國飛行員察覺到,進一步加深了對蘇聯秘密介入的懷疑。[26]

有關蘇聯秘密參與朝鮮戰爭的報告很快傳到了聯合國軍指揮系統。然而,蘇聯始終否認這些關於其直接介入的指控,而美國政府也選擇不深入追究,以避免進一步加劇與蘇聯的緊張關係。隨着時間推移,兩個超級大國都將這場衝突視為一個獨特的機會。既能在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提下,直接與對方的軍隊較量,又能在實戰中測試和磨練各自的航空技術與戰術。[27]

中蘇關係的遺產

與外界的預期相反,蘇聯對朝鮮的介入並沒有給中國領導層帶來多少信心。毛澤東尤其感到失望,甚至有被背叛的感覺,因為蘇聯領導層除了派遣米格戰鬥機中隊外,堅決拒絕派遣步兵和裝甲部隊與中國並肩作戰。這讓中國在面對聯合國軍,尤其是美軍的壓力時,不得不單獨承擔大部分地面作戰的重任。[28]此外,蘇聯決定讓中國人為其所獲得的所有物質援助支付費用,這讓中國領導層感到羞辱,這「使蘇聯人看起來更像是軍火商,而不是真正的共產國際主義者。」 [29]

張曉明認為,實際上,中國人開始覺得蘇聯是一個不可靠、要求苛刻的盟友,因此在戰後的幾年裡採取了更大措施,確保自己實現自給自足。  [30]1960年,中國與蘇聯決裂,即中蘇交惡,它導致整個共產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許多人預計各共產黨國家將被迫在中蘇之間選邊站隊。然而,與兩國接壤的朝鮮政權巧妙地利用並挑撥兩國之間的矛盾,成功避免了在分裂中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保持了自身的獨立與生存空間。直到後來,蘇聯在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領導下下才主動改善與中國的關係。[31]這種共產主義陣營的分裂無疑一定程度上受到朝鮮戰爭的影響, 影響了1989年之前的中蘇兩國關係。[3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