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末代皇帝 (電影)
1987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末代皇帝》(英語:The Last Emperor),是一部1987年由意大利、英國、中國大陸合作拍攝的歷史傳記電影。該片由貝納多·貝托魯奇導演,改編自溥儀1964年的自傳《我的前半生》。[5]
該部電影講述最後一位中國皇帝溥儀命途多舛的故事,在經歷清朝滅亡、張勳復辟、軍閥混戰、滿洲復國及文化大革命等歷史,由九五之尊降為階下囚,對應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一甲子歲月。主演陣容包括尊龍、陳沖、彼得·奧圖、英若誠、黃自強和坂本龍一,坂本龍一還和大衛·伯恩、蘇聰一起創作了電影配樂。該片亦為第一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在北京故宮拍攝的西方長片。 [3]
《末代皇帝》於1987年東京國際電影節首映,並於同年11月18日由哥倫比亞影業在美國上映。它獲得了評論家的廣泛好評,也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末代皇帝》獲得了九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它還獲得了其他幾項榮譽,包括三項英國電影學院獎、四項金球獎、九項義大利電影金像獎,以及一項格萊美音樂獎。這部電影在2013年重新製作成3D版本,並在2013年戛納電影節的戛納經典單元放映。
Remove ads
劇情
影片講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到1967年的一生。溥儀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接受家庭教師身份的英國人莊士敦的教導,母親去世、結婚、離開紫禁城、加入日軍創建的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皇帝,並在日本投降後,於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等。
本片是首部在紫禁城拍攝的西方資金電影,雖然影片以英文發音,但細膩精緻的場景,嚴謹的劇本及運鏡,都讓本片相當具有說服力。尊龍、陳沖、鄔君梅均為出演《末代皇帝》後,演藝知名度大開。劇中扮演甘粕正彥的坂本龍一在殺青後臨時獲邀為電影配樂並大受歡迎。
參與人員
演員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尊龍 | 溥儀 | 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小自我尊大,沒人管教。三歲登基當了宣統皇帝。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幾經輾轉後他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最終改造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 |
彼得·奧圖 | 莊士敦 | 1919年,英國教師莊士敦作為溥儀的外籍老師受聘入宮,14歲的溥儀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在莊士敦任教的4年裡,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後來跟隨溥儀逃亡天津並一直照顧到1931年。 |
陳冲 | 婉容 | 作為溥儀的正統皇后,她具有貴族的血統,接受過西方教育。溥儀一心想復辟清朝,對她不管不顧,使她自甘墮落,吸上了鴉片,和溥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
鄔君梅 | 文繡 | 一個從封閉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選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宮,以便大婚時跪迎皇后。她家原來只是一個沒落的滿清貴族,她自己也是一個很封閉的女人,但是後來接受了新的知識和觀念,意識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終於爭取到和溥儀離婚,迎來了自己的自由。 |
黃自強 | 陳寶琛 | 溥儀的帝師,在影片中將自己的蟋蟀獻給了初登基的小溥儀。 |
吳濤 | 15歲溥儀 | |
英若誠 | 典獄長 | 撫順戰犯管理所所長,阻止溥儀割腕自殺、照顧溥儀並幫助溥儀改造自己的思想,有着極大的熱心和耐心,然而在文革的時候他被紅衛兵迫害批鬥,溥儀認出他並想幫助他,卻被紅衛兵一把推到地上 |
里克·揚 | 調查員 | 撫順戰犯管理所調查員,負責審訊溥儀。 |
盧燕 | 慈禧太后 |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繼任皇帝,在香煙繚繞的皇極殿內,即將咽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儀鸞殿去世。 |
陳凱歌 | 皇家禁衛隊隊長 | 影片中片頭念聖旨的侍衛 |
Jade Go | 阿嬤(王連壽) | 溥儀的乳母 |
陳述 | 張景惠 | 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 |
Guang Fan | 溥傑 | 溥儀的胞弟 |
美琪·韓 | 川島芳子 | 在滿州國時期化名「東方明珠」接近婉容,並引導婉容吸食鴉片。影片暗示與甘粕正彥是一對戀人。 |
王濤 | 光緒皇帝 | |
坂本龍一 | 甘粕正彥 | 日滿電影協會會長,表面上擁護溥儀滿洲國皇帝的地位,實則奉日本昭和天皇和首相東條英機命令監視溥儀,是滿洲國的實際掌權者。抗戰勝利後畏罪自殺。 |
鮑皓昕 | 醇親王載灃 | 溥儀的生父 |
宋懷桂 | 隆裕太后 | |
田川洋行 | 張謙和 | 大總管太監,負責幼年溥儀的生活起居。 |
鄧剛 | 大李 | 溥儀的僕人 |
蔣錫礽 | 紹英 | 溥儀在遜清皇室小朝廷時期的內務大臣,在影片中被莊士敦當面指出有貪腐行為。 |
池田史比古 | 吉岡安直 | |
高松英郎 | 菱刈隆 |
製作
1980年代,伯納多·貝托魯奇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兩項電影企劃案,其中一個是改編自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以四一二事件為背景的《人的命運》,另一個則是《末代皇帝》。中國方面更傾向選擇《末代皇帝》。製片人傑瑞米·湯瑪斯力籌措了2,500萬美元的高額預算以進行獨立製作。[6]他曾一度翻遍電話簿尋找可能的資金來源。[7]貝托魯奇最終獲得中國當局的完全授權,得以在先前從未對西方電影開放的紫禁城內進行拍攝。該場景尤其在電影前九十分鐘充分展現。[6]
本片在戲院上映的版本長達163分鐘。由於該長度對電視播出而言,既過長而難以安排於三小時的單一時段,又過短以致難以拆分為兩晚播映,因此另行剪輯出長達218分鐘的加長版。攝影指導維多里奧·斯托拉羅與導演貝托魯奇皆證實,這一版本是為了電視影集形式而製作,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導演剪輯版」。[8]
本片拍攝期間共動員了約1萬9千名臨時演員。為此中國人民解放軍亦參與協助調度。[9]
在2010年接受《Vulture》記者比爾吉·埃比里採訪時,貝托魯奇回憶起本片在文化大革命場景的拍攝過程:
“ | 在拍攝遊行場景之前,我召集了四五位我認識的年輕導演,其中包括陳凱歌,他也在片中飾演了禁衛隊長以及張藝謀。我詢問他們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突然間,場面就像一場心理劇一樣:他們開始演出、哭泣,那一刻非常震撼。我認為,《末代皇帝》中的這些場景與我早期作品《1900》中的某些場景之間存在某種聯繫。但在這兩部作品之間,對我而言、對這個世界而言,很多事情都已改變。[10] | ” |
此外,導演陳凱歌在片中客串出演紫禁城的近衛兵隊長一角;而溥儀被關押期間的戰犯管理所副所長(後升任所長)金源則客串飾演一位向溥儀宣讀特赦命令的共產黨幹部。
片中原本預計安排昭和天皇登場,甚至拍攝了相關片段,包括他身著大禮服於東京車站月台迎接來訪的溥儀,以及與溥儀對面會晤的背影場景,這些畫面仍留存在劇照中;然而,不論是正式上映版本或導演剪輯版,最終均未保留昭和天皇的登場畫面。[11]
Remove ads
英國歷史學家亞歷克斯·馮·唐澤爾曼指出,《末代皇帝》大幅淡化甚至扭曲了溥儀幼年時期的殘暴行為。[12]根據唐澤爾曼與《末代皇帝》一書作者愛德華·貝爾(Edward Behr)的說法,溥儀在初登皇位時,對宮中僕役與下屬施以極為殘酷的虐待,其程度遠超過電影中的呈現。[12][13]唐澤爾曼進一步指出,由於該片在全球範圍內的知名度遠勝於任何更忠於史實的傳記作品,導致多數國際觀眾對溥儀的認識很可能是錯誤的。[12]
製片人傑瑞米·湯瑪斯曾回憶與中國政府進行劇本審查的過程:「這比跟好萊塢片廠合作還容易。他們只是提出幾項修改建議,例如更換一些名字,然後蓋個章,所有門就打開了,我們就進去了。」[9]
- 溥儀成為蘇聯戰俘後,並未曾企圖自殺。
- 慈禧太后召見溥儀的時間為1908年10月20日,實際上她是在26天後的11月15日崩逝(電影則描繪她於召見期間猝逝)。
- 慈禧病逝的場景是在布景中拍攝,而真實地點是位於西苑(今中南海)的儀鑾殿(今懷仁堂)內的福昌殿,並非紫禁城。片中柱上盤龍等裝飾皆為美術設計團隊的創作。
- 溥儀爬上紫禁城屋頂想出城時撞到頭,並因此開始配戴眼鏡的情節並非史實。
- 婉容與川島芳子的女同性戀關係屬虛構,歷史上無此事。
- 約翰斯頓回國時,電影中描繪溥儀親自送他到天津港,實際上約翰斯頓是前往溥儀在天津的住所靜園辭行。兩人其後亦曾再次會面。
- 滿洲國建國時,溥儀先是就任「執政」,兩年後才正式即位為皇帝,此段歷史在片中遭略去。
- 真實的嵯峨浩並未出席溥儀即位皇帝的儀式,該儀式舉行於1934年,而溥傑與嵯峨浩的婚禮則是在1937年。
- 電影中舉辦舞會的同德殿建於1938年,並不存在於溥儀即位之初。
- 甘粕正彥在片中為獨臂設定,實際上他雙臂健全。這一設定為導演構想,飾演者坂本在拍攝時將右臂綁於背後演出。
- 電影將甘粕描繪為溥儀的監視者,實際上此職責由吉岡安直負責。
- 甘粕與川島芳子的戀愛關係為虛構,歷史並無記載。
- 甘粕原本被設定為切腹自盡,但演員坂本對此強烈質疑,說服導演改為舉槍自殺;史實中他是服毒自盡。
- 溥儀在簽署勅令時使用鋼筆,但實際上皇帝應使用毛筆。
- 電影稱鄭孝胥因兒子遭共產黨游擊隊暗殺而辭去國務總理,實際上他是因批評日本(關東軍)言論而遭事實上的解職,辭職後被軟禁至死。此外,他長子鄭垂早在他辭職前兩年即已病逝。
- 張景惠因從事毒品交易而被任命為國務總理的設定為虛構,無此史實。
- 婉容產下一女後被注射毒藥殺害的描寫不符史實,實際上該女嬰是依溥儀命令被僕人投入鍋爐焚毀。
- 婉容產後被「送出宮中療養」為虛構,事實上她直至滿洲國崩潰前都留在帝宮生活。
- 溥傑於溥儀獲釋的隔年即自戰犯監獄出獄,並可自由探視兄長,電影並未提及。
- 溥儀於1960年獲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研究委員會專門委員,此段內容完全未被呈現,電影僅描繪他晚年在北京植物園擔任園丁直到去世。
Remove ads
發行
海姆代爾電影公司代表製片人湯瑪斯取得了該片在北美的發行權,湯瑪斯本人籌措了大部分製作預算。[17]海姆代爾隨後將院線發行權授權給哥倫比亞影業。哥倫比亞最初對發行該片持保留態度,直到電影拍攝完成後,其高層才同意在北美地區發行《末代皇帝》。[3]
2013年,《末代皇帝》經數位轉換為3D版本,並於第66屆坎城影展「經典單元」(Cannes Classics)中放映。[18]
《末代皇帝》首先在義大利19家戲院上映,首週末票房為26.5萬美元。第二週擴展至65家戲院,第三週增至93家,週末票房上升至76.3萬美元,前16天總收入達200萬美元。上映六天後,該片於德國上映,在50家戲院的首週末票房為47.3萬美元,前10天累計達110萬美元。[19]
本片在美國院線的表現極為特殊。在上映的第十二週之前,它始終未能進入週末票房前十名。直到第十二週,由於票房增幅達168%,放映戲院數量增加超過三倍,該片才首次攀升至第七名(這正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公布的前一週)。隨後《末代皇帝》連續八週維持在票房前十名之列,並於第22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的週末)攀升至第四名,週末票房暴增306%,戲院數也從460家增加至877家,並在此後六週持續進入週末票房前十。[20]若非這波後期爆發,《末代皇帝》將與《英倫情人》、《阿瑪迪斯》及《拆彈部隊》一同成為自1982年有票房紀錄以來,未曾進入票房週末前五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得主。
《末代皇帝》亦為臺灣影史首部票房破億電影。2020年5月,32周年數位修復版於當地重映[21],全台累積票房13,455,681新台幣,亦打破由《泰坦尼克號3D》保持的再版重映類電影臺北市票房紀錄[22]。
上一屆: 《數碼寶貝 LAST EVOLUTION 絆》 |
![]() 第20週 |
下一屆: 《½的魔法》 |
Remove ads
評價
根據評論匯總網站爛番茄匯總的124篇評論文章,86%的評論家給予該作正面評價,平均打分為8.10分(滿分10分)。該網站總結的評論家共識是「儘管貝托魯奇這部充滿奢華感的史詩之作未能完全挖掘主角的戲劇核心,絕美的視覺效果與尊龍對角色的沉靜詮釋,賦予本片一種難得的宏偉氣質。」[23][24] 在Metacritic上,15位影評人共給予了76分的分數(滿分100分),這部電影獲得了「普遍好評」。[25];[26]CinemaScore觀眾調查給予該片「A-」評級(評分等級從A+至F)。[27]
影評人羅傑·艾伯特對本片高度讚賞,給予四顆星的最高評價。他指出:「貝托魯奇讓溥儀的囚禁顯得格外諷刺,因為整部電影是在中國實地拍攝,甚至獲准進入紫禁城取景,這座中世紀宮殿佔地約250英畝(約100公頃),擁有9,999間房(中國人相信唯有天堂才有10,000間房)。或許因場景而傾心一部電影是種庸俗,但對《末代皇帝》而言,敘事與紫禁城的壯麗景觀、貝托魯奇對實景、真實服裝與數千名臨演的運用密不可分,這一切共同還原了那位奇異男孩真實的日常生活。」[28]
影評人強納森·羅森鮑姆則將《末代皇帝》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太陽帝國》作比較,並給予前者更高評價。他評論道:「《太陽帝國》在最佳情況下,僅有少數片段讓我們一窺導演個人的內心世界。而《末代皇帝》雖然同樣帶有導演的個人色彩,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認識到與我們共享這個星球的十億人口的生活——更難能可貴的是,它讓我們渴望進一步了解他們。」[29]
《末代皇帝》在日本上映時,發行商松竹富士對片中溥儀在中國收容所觀看關於「日本軍人體實驗」、「日本軍以鴉片籌措軍費」、「南京大屠殺」等影像的情節表示關切,並向導演貝托魯奇提出刪剪要求。然而貝托魯奇僅同意刪除前兩段畫面,對於南京大屠殺的部分堅持保留。最終,日本方面在未經導演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刪除了該段畫面。電影試映後,有日本影人將此事告知導演,導致貝托魯奇大為震怒,稱這種干預「令人作嘔」。該公司隨即恢復該片段,並將事件歸咎於「誤解與溝通不良」,但仍主張該場景對日本觀眾而言「過於聳動」。[30][31]
電影上映後,海姆代爾隨後將電影的家庭錄影版權授權給尼爾森娛樂,後者推出VHS及雷射影碟版本。[17]該片亦於1992年透過哥倫比亞三寶影片公司(Columbia Tri-Star Video)在澳洲推出雷射影碟。多年後,工匠娛樂取得該片版權,並推出戲院版本與加長版本的家庭影帶。
2008年2月,隸屬現任版權持有者湯瑪斯旗下的「標準收藏」發行了四碟導演認可版,內含戲院版與加長版。[32]內容包含伊恩·布魯瑪、作曲家大衛·拜恩的評論音軌,以及導演接受傑瑞米·艾薩克斯訪談的錄像。隨片附贈的小冊子中,收錄了影評人大衛·湯姆森的專文、藝術指導費迪南多·史卡費歐提與演員英若誠的訪談、導演貝托魯奇的回憶,以及法比安·S·傑哈德(Fabien S. Gerard)撰寫的評論與製作日記摘錄。標準收藏亦於2009年1月6日發行藍光版本。[32] 本片一度無法以原始的2.35:1畫面比例推出DVD或藍光版本,因攝影師斯托拉羅堅持以他推廣的「Univisium」格式(2:1)進行裁切,使得原始比例的版本一度成為影迷間難得一見的收藏。該片後以原始2.35:1畫幅完成4K數位修復,並於2023年在多個國家發行Blu-ray與UHD版本。[33]
Remove ads
榮譽
另見
- 《大腕》:劇情涉及《末代皇帝》的虛構翻拍的中國電影
- 以亞洲為背景的歷史劇情片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