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朱益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益藩
Remove ads

朱益藩(1867年6月25日—1937年3月10日),字長源,號艾卿[1],又號定園江西蓮花縣人,清末政治人物,朱熹之後,醫術精湛,工詩文。光緒年間進士。民國初年曾任溥儀老師。

事实速览 朱益藩, 第3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

生平

同治六年(1867年),其父朱之傑去世。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3]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於翰詹大考中得館元,擢翰林侍讀學士、南書房行走、兼充經筵進講大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任講起居注官。江西洪災,上書《請賑濟江西水災奏摺》奏請賑濟災民,獲批。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復遭水患,朱益藩向清室及京津諸收藏名家借得名貴書畫召開展覽會,以所得之金救濟災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南書房行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被任命為廷試赴日、赴歐遊學畢業生監考官及閱卷大臣。南潯鐵路總經理李有棻遇難,繼任劉矞祺因病辭職,朱益藩即召集人員聯名呈請郵傳部派人接辦,使得南潯鐵路建設順利進行。

宣統元年(1909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統二年(1910年),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上湖廣督府大僚因聲名狼藉棄官逃匿,諸御使或受賄賂或畏權勢不敢彈劾,朱益藩獨上彈章,及至廷前面對,旁人拽其衣角示意不可再次彈劾,朱益藩不為所動直言其劣跡,朝野肅然。宣統三年(1911年),母親病逝,回籍守喪。

民國四年(1915年),應邀任清遜帝溥儀師傅。次年,接親眷來京,居於秦老胡同。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入京,意圖復辟,請朱益藩出仕。朱益藩力辭張勛之邀,且勸告張勛勿逆勢而行。

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率國民軍進駐北京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匿居天津,與朱仍過從甚密,且由朱管理「清室北京辦事處」。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朱益藩聞訊立即親赴天津,向溥儀力陳滿洲國之不可為,怒斥鄭孝胥日本人勾結喪權辱國。滿洲國成立,朱痛心疾首,憤把溥儀於其六十大壽時贈予的祝壽詩、名畫從廳堂取下,以示抗議,且至死不到長春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朱益藩病歿於北平,溥儀誥授光祿大夫,復追贈清故太保,諡文誠,賞銀伍仟圓治喪,並派遣時處「留京辦事處」的叔父載濤前來弔唁。

Remove ads

書法

書法承館閣體,是當時最出色的宮廷書法家之一,被溥儀稱讚「善書健腕猶飛白,旨酒溫顏自渥丹」。朱益藩以遺老自居,與國民黨人不相往來,晚年在北京琉璃廠榮寶齋南紙店掛筆單鬻字為生,其中信遠齋由其題匾,遺跡尚存。著有筆記《南齋紀略》、《宸垣紀要》以及醫書《引痘新法》等,但在文革中遭到焚毀,所剩無幾。

遺跡

其故居花塘官廳於大革命時期被改為列寧學校胡耀邦早年曾在此工作,為萍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族

朱之傑,咸豐十一年(1861年)進士,陝西試用知縣。

朱益濬,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4],官至湖南提法使兼屬巡撫。弟朱益湛,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人,官至廣東豐縣知縣。

朱毓鑾郭沫若秘書。

侄孫朱念祖,國民黨議員、江西教育廳廳長;侄曾孫朱江戶,朱念祖子、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林業經濟學先驅;侄曾孫朱潔夫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