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朱維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朱維之(1905年5月26日—1999年),也被稱為W. T. Chu,[1]是中國神學家和作家。他出生於浙江省溫州的一個基督教家庭,自小便接受了新教信仰。朱以其在中國的聖經研究貢獻而聞名,他於1941年出版的《基督教與文學》是最早研究基督教與文學關係的中國著作之一。此外,他還撰寫了幾篇關於基督教的文章,並出版了兩部耶穌的傳記,分別為《基督耶穌》(1948年)和《無產階級的耶穌》(1950年)。晚年,他居住在上海和天津。
早年生活
朱維之於1905年5月26日出生在浙江省溫州的一個村莊。他的父母是新教徒,朱自幼便接觸到了基督教。[2]他在中國內地會的寄宿學校完成了小學教育,1927年畢業於金陵神學院。[3]朱既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大學時期不僅學習聖經——特別是舊約及其詩歌,還學習了李白、墨子和屈原等中國古代經典著作。[4]14歲時,朱參與了五四運動,通過在學校反抗和「禁止焚燒日貨」來表達自己的立場。[4]1925年,他發表了第一篇從文學角度解讀聖經的文章,題為《聖經與文學》。[5]1927年,他加入了北伐軍的總政治部,並在此期間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深受其影響。[4]
職業生涯
朱維之在軍隊服役不到一年後離開,加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和翻譯。他隨後在福建基督教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約五年時間,並在教學早期曾短暫居住於東京,就讀於中央大學和早稻田大學。[4]1941年,他的著作《基督教與文學》(基督教與文學)出版;[6]這本書是中國最早探討基督教與文學關係的出版物之一。[7]1950年出版的《無產階級的耶穌》是他繼1948年出版的第一本耶穌傳記《基督耶穌》之後的第二部傳記。在書中,朱認為耶穌不僅是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因為他是木匠的兒子,還是一個「革命者和羅馬帝國的敵人」。[8]朱在上海大學講學了16年,直到1952年被調往天津的南開大學。[9]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朱的聖經研究工作暫停,但他於1980年重新發表了兩篇論文:希伯來文學簡介–向舊約全書文學探險和《聖經》文學的地位和特質。[10]1989年,朱的著作《聖經文學十二講》出版,這是文化大革命後出版的第一本關於聖經的書籍。[11]朱維之於1999年去世。[12]
Remove ads
影響與遺產
瑪麗安·加利克(Marián Gálik)稱朱維之為「20世紀中國基督教文學研究及聖經研究之父」。[6]羅曼·馬雷克(Roman Malek)認為他是「將文學聖經重新引入中國的最重要學者之一」。[13]劉萍指出,朱1980年的論文《希伯來文學簡介》為「暫停了近三十年的舊約研究打開了一個缺口」。[1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