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三春

马来西亚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三春
Remove ads

李三春馬來語Lee San Choon;1935年3月24日—2023年3月3日),馬來西亞政治人物馬華公會第四任總會長。他自1974年4月起從第三任總會長陳修信手中接管馬華,1975年8月正式當選總會長至1983年3月,期間領軍該黨在1982年大選中大勝。1969年至1983年間,李三春在內閣中擔任過各種部長職務,如勞工部政務次長、勞工部長、工藝研究暨新村協調部長、工程暨公用事業部長,以及交通部長等。

事实速览 馬華公會第四任總會長, 前任 ...

李三春自21歲起開始步入政壇,政治生涯富有傳奇色彩,包括在1959年馬來亞大選以24歲之齡,首次競選便擊敗社陣強人魏利煌勝出居鑾北區國會議席英語Kluang Utara (federal constituency),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會議員、1979年面對曾永森競爭馬華總會長的挑戰而勝出、1982年大選移師民主行動黨強區芙蓉國會議席,直接對壘行動黨全國主席曾敏興並以微差票數勝出等。然而,李三春在政治事業達最高峰之時,突然於1983年3月20日宣布引退政壇,其所宣布引退的原因常引起猜測,而真正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

李三春擔任馬華總會長期間,改變了馬華公會由「頭家」及受英文教育者掌控的政黨形象,也爲該黨帶來了「五大計劃」的新發展,即廣招黨員運動、建立馬華總部大廈、成立多元企業公司、組織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以及發展拉曼學院,使華社在政經文教受惠,被視為一位代表從草根崛起的華人政治領袖。不過,他的時代也面對了諸多嚴峻的政治與社會挑戰,包括由三大政黨組成的聯盟改成多黨組成的國陣,馬華公會作為唯一華人代表的政黨地位,無法改變巫統逐漸一黨獨大的局面,以及在華文教育、獨立大學、工業協調法令等與華人利益相關的課題上建樹不足的問題。

Remove ads

早年背景

李三春於1935年3月24日出生於馬來聯邦彭亨州北根,父親李德斌(又稱李宏興[1])是中國湖北省天門縣人,母親名楊貞齡,家有六名兄弟姐妹,三男三女,李三春排行第三。其父親從湖北南來,專替人治蛀牙拔牙等工作,一家還算過着小康的生活。1945年除夕,李三春母親吐血病逝。當時李三春年僅10歲,自小便失去母親的照顧,因此李三春養成較獨立的性格。李三春自認母親對他的性情影響很大,她性格溫順,不太與人吵架。1950年代後,李三春的父親另娶,繼母名為郭彩雲,也為家裏添了五名弟妹。[2]

李三春小時候曾經在北根中華學校念了兩年半的華文,後來轉到北根蘇丹亞末小學(Sultan Ahmad School)念了一年英文書,即因父親領全家移居柔佛州新山市而停學,時年12歲。1948年李三春繼續升學,在新山英文書院英語English College Johore Bahru念預備班。中五考獲劍橋九號文憑英語GCE Ordinary Level後,由於中六不被接受為理科生,他便到新加坡芽籠的丹兆華小教英語,並利用晚上的時間補習理科。在這期間由於聽到同事閑言譏諷他不懂中文,心裏不服氣,考取了新加坡政府舉辦的華文高中會考,以證明自己的華文程度。[2]

1955年李三春考獲高級劍橋文憑,獲得澳大利亞悉尼的大學錄取攻讀工程學位。但因家貧,加上弟弟李順成和妹妹都需要繼續升學,因此便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除此之外,李三春當時也獲聘政府福利部青年組主任,這份工作的待遇優厚,每月薪資375元,另有津貼,且雇員有機會送往外國受訓,因此他也不想失去這個難得的就業機會。1957年,李三春辭公務員之職,於新山淡杯馬來亞織染廠任職總務。此職位原本要求必須擁有大學資格,但李三春卻被破格錄取。當時經常鬧工潮,這是一份非常棘手的工作。李三春負責生產以外的一切事務,包括人事出納、買辦等等。在工作之餘他也從事政治活動,成為早期馬華青年團的活躍份子。[2]

年輕時,李三春除了關心政治,也酷愛打籃球。當時柔佛新山打籃球的風氣很興盛,他與一班新山的朋友組織了「同光隊」,是當時最強的籃球隊伍。李三春的夫人莫泰媛是南方汽水廠財政莫同光的女兒,和李三春是青梅竹馬,早在13歲便互相認識,之後於1962年4月26日在新山結婚[3]。他們育有一男一女,兒子名李官博,小女名李安琪。李三春自小便將子女送往英國寄宿學校念學,之後兒子成為專業會計師,女兒修秘書專業,爾後從事旅遊業。[2]

Remove ads

政治生涯

李三春從1956年開始參與政治活動,至1983年離開政壇,為時27載。李三春回憶當初他和新山朋友聚在一起就是談政治,他們看不慣當時華社有錢人就是領袖的風氣,決定參加馬華進去,推動馬青,來實現他們改革社會的理想以及為華社服務的熱誠,而馬青團則是他的政治崛起的基地。[2]李三春擔任新山馬青團義務秘書[4]

1959年大選居鑾北區戰勝魏利煌

1959年8月19日,馬來亞聯合邦舉行獨立後首次大選,年僅24歲的李三春,以新人身份獲得提名為聯盟候選人上陣柔佛居鑾北區國會議席英語Kluang Utara (federal constituency),直接和社陣強人魏利煌醫生對壘。魏利煌是馬來亞大學醫科畢業生,惠州會館副主席,在當地市民頗有名望。[4]1959年居鑾北區華人選民占約65%。聯盟以其是三大民族聯合組織的強力政黨,且有爭取獨立戡亂成功的良好政績,只有聯盟執政才能爲人民帶來和平作爲主打,呼籲選民投選聯盟候選人李三春。當時聯盟也許諾,政府將撥5萬英畝芭地,給予未有土地之人民作為耕種地,每人可申請6或10英畝。[5]魏利煌對此則反擊聯盟將人民應得的權利用作政治資本,強調任何政黨無權代人民申請土地,反問居鑾馬華供給人民之土地在何處,希望選民切勿受騙。[6]

當時一般認為本地人魏利煌更有優勢,新山來的李三春難以問鼎[7]。據李三春所述,當時他在競選期間,終日馬不停蹄與沿門挨戶地拜訪選民,乃至將厚厚的膠鞋都穿破了[2]。最終李三春爆冷以1455張多數票擊退社陣候選人魏利煌,初試啼聲便當選為居鑾北區國會議員[8][9]。李三春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從此李三春便在政壇上嶄露頭角,步上仕途。[10]

1961年開始領導馬華青年團

1961年,26歲的李三春當上了馬青全國秘書長,1961年8月受聯盟總部委任為執行秘書。1962年,李三春在全國馬青代表大會上,中選為全國馬青總團長。1963年,李三春受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委任為政治秘書。1964年全國舉行第二屆大選,他從居鑾北區調換到昔加末南區參加國會競選,面對社陣及人民聯合黨兩位候選人的挑戰,結果獲得壓倒性勝利,旋即被任為勞工部政務次長,當時他也是馬華中央宣傳主任。1969年,全國舉行第三屆大選,李三春再度中選為昔加末南區國會議員,之後513種族衝突事件發生,政府組織緊急內閣,李三春被擢升為副特別任務部長。1971年,國會恢復召開,並重新改組內閣,李三春改任勞工部長。1972年,原任馬華署理會長許啟謨逝世,李三春接任馬華署理會長,並擔任全國籃總理事會主席及拉曼學院信託委員。1973年7月升任為特別任務部長,一個月後這個部長名稱改為工藝研究暨新村協調部長。[10]

Remove ads

1974年接任馬華總會長

1974年4月8日,陳修信由於健康理由辭去馬華總會長職位。中委會在力挽不果後接受他的辭職。李三春在陳修信引退政壇後,出任代總會長。當年適值聯盟擴大為國民陣線,李三春率領馬華加進國陣。1975年8月,馬華舉行中央代表大會及選舉,李三春中選馬華總會長,領導馬華中央擬訂五大計劃,同年改組內閣時,李三春獲調任勞工暨人力部長。1976年,再改任工程暨公用事業部長。[10]

1982年大選移師芙蓉戰勝曾敏興

1982年大選,李三春捨棄勝選兩屆的昔加末,轉而角逐芙蓉國席[11][12]。事緣時任八打靈英語Petaling (federal constituency)國會議員兼行動黨秘書長林吉祥之前曾向李三春發出公開挑戰,要求李三春與他一同到華人占大多數的選區一決勝負,以展示馬華公會有資格代表馬來西亞華人[13]。但林吉祥最終卻不應戰,選擇返回其舊選區馬六甲市區收拾叛徒,對壘已跳槽至馬華公會的前行動黨政治局主任陳德泉[14][15]。芙蓉國席則交由原任議員兼行動黨全國主席曾敏興守土,成為兩黨黨魁之間的龍頭戰,備受矚目。

該屆大選芙蓉國席選情激烈[16],儘管曾敏興的口碑和服務不錯,但李三春以爭取華裔權益和芙蓉當地發展作為其競選課題取得了成效[17]。李三春也呼籲選民讓馬華公會擁有足夠的政治代表權,否則將如手被縛綁難以發揮全力[18],宣傳上的成功為馬華公會贏獲不少支持。加之當年大選董教總提出「三結合」策略,即結合執政黨的華人政黨、反對黨和華團三股力量,以期進入政府體制來捍衛華文教育權益,這對身為反對黨的行動黨不利[19]。最終在三次重新計算票數後,李三春確認以845張多數票險勝曾敏興,首度為馬華公會攻下此行動黨強區[20][21]

一般認為李三春身先士卒的勇氣和誠意獲得了選民的肯定[22],所以華人社會願給李三春機會以實現其政治理想,這也讓馬華在該屆大選高奏凱歌,角逐的28個國會議席中共贏得24席[23]。前行動黨政治教育局主任丘光耀認為,當年李三春之所以選擇到芙蓉區競選,是因為該區是林吉祥所列出選區中華人比例最低的,占約60%,較易讓馬華公會取得政治突破,且實際上林吉祥在4年前也曾發出過類似挑戰[24],李三春先前已做了大量的選民搬遷工作,其移師芙蓉並非倉促之舉。[25]:398-3994月29日,時任首相馬哈迪新內閣陣容出爐,李三春繼續擔任交通部長一職[26]

Remove ads

1983年急流勇退

大選不到一年後,1983年3月20日,李三春突然宣布他將辭去馬華公會總會長、交通部長和馬華公會森州聯委會主席職務,從此退出政壇[27][28][29]。當時他也宣布將辭去僅剩的芙蓉國會議員,但馬華公會最終於9月17日才接受其國會議員辭職決定[30][31][32]。10月10日李三春正式辭去芙蓉國會議員一職,觸發芙蓉補選[33][34]

由於當時正值李三春政治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李三春卻選擇急流勇退,辭去所有要職,引起舉國震驚[35]。時至今日李三春的引退理由依舊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36][2][37]:211-218李三春終其一生都未曾公開透露當年辭職的原因,但坊間普遍認為這跟他與馬哈迪慕沙希淡為首的巫統領導層關係惡化有關[38][39]。李三春曾在2000年9月接受《亞洲周刊》訪問時坦承,在1982年大選時他感到自己被巫統內部「背後捅刀」,使他在馬來選民中得票不多[40][41],但他曾在2002年否認破壞者是馬哈迪[42]。此前李三春被捲入巫統的政治暗鬥,他本人支持東姑拉沙里,然而馬哈迪於1981年6月當選巫統主席並在同年7月出任首相,而東姑拉沙里在巫統署理主席競選中敗給慕沙希淡,巫統新當權派因此與李三春嫌隙加深。再加上馬哈迪主打馬來人土著議程,將李三春推動華人政經文教的復興視為威脅,雙方理念不合,難以合作,最終促使李三春退出政壇[43][44][45][46]

Remove ads

逝世

2023年3月3日上午10時30分,李三春逝世,享壽88歲,治喪處位於吉隆坡蕉賴孝恩館[47][48]。3月7日李三春舉殯,逾百黨團領袖參與了殯儀,靈柩之後送往汝來孝恩園升華館火化,並安置在該墓園[49][50]

評價

馬華公會前總會長林良實與李三春政治因緣深厚,曾坦言李三春是他的政治導師,也是促成他棄醫從政的主要推手,並形容李三春是一代好領袖[51][52]

馬華公會前署理總會長曾永森形容李三春是他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同事,也是最大的敵人,他也讚揚李三春領導下的馬華公會是該黨最輝煌的時期。曾永森在1979年黨選與李三春競爭馬華總會長一職,但最終敗選[53][54]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