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再鈐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再鈐(1928年-),是一位台灣現代雕塑家,也是台灣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現代雕塑家。1928年出生於福建仙遊,1948年來台,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銘傳大學,作品多從傳統出發,以抽象幾何元素呈現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1]。
生平
1928年生於福建省仙遊縣,出身於書畫世家,自小受祖父、父親的啟發,接受正統的書畫訓練,因此在年少時已有深厚的書法繪畫功夫,1948年來台,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習,開始接觸雕塑藝術[2]。李再鈐早期於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工作近十年的時間,積極推廣工藝設計,創立六藝設計公司,也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銘傳大學等教授設計課程[2]。
自1960年代便開始探索銅、砂石、玻璃纖維與不鏽鋼等新興材料,尤其擅用鋼材創作,於1970年代接觸到包浩斯以降的藝術風格與低限主義藝術(Minimalism),使其開啟幾何抽象的創作脈絡。李再鈐發現低限主義的核心概念與中國老莊思想及禪學頗有契合,加上本身對易經的深究,因此他的創作在嚴謹而縝密的數學邏輯之外,也有深刻的東方哲思[2]。並與楊英風、朱銘、邱煥堂、郭清治、陳庭詩等重要雕塑家組成著名的雕塑家團體「五行雕塑小集」,對各類材質的大膽探索及運用,為臺灣現代雕塑推進新頁[3]。
1983年,運用現代媒材,創作〈低限的無限〉一作品,鋼板噴漆,這件作品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展,為幾何抽象的造形,三角形塊面的組合,在某一個角度看來類似星形,曾因而遭到誤解,原作本是紅色被擅改為白色,引發社會輿論風暴和政治與藝術分界爭端的論戰[3]。
李再鈐持續創作至今,作品受各大美術館典藏,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重要個展包括2008年關渡美術館「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2018年臺北當代藝術館「低限命題.感性空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展」及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的「『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等;近期展覽包括2021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幾何抽象之路—李再鈐與法賈希迪」等;潛心於雕塑創作外,亦著有《希臘雕刻》、《鐵屑塵土雕塑談—李再鈐八十文鈔》、《即興八九》等書。
Remove ads
風格
堅持以幾何造形為創作,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雕塑家之一。他破除既有的框架,以中國傳統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創作出現代低限風格的造型,在媒材伸展與擴張的效果中,兼具了理性的觀念與感性的視野[3]。從中發展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展現一種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造形和三元關係,蘊含著即興與無限哲思[4]。
年表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