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寶 (敦煌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寶(407年—459年10月15日),字懷素,小字衍孫,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涼武昭王李暠之孫,西涼驍騎將軍、祈連酒泉晉昌三郡太守李翻之子,西涼滅亡多年後建立後西涼,最終歸附北魏。
生平
西涼嘉興四年(420年)七月,李寶的二伯西涼後主李歆被沮渠蒙遜擊敗後殺死,李寶的父親李翻和叔叔李豫等人向西逃到敦煌,沮渠蒙遜遂進入酒泉,以索嗣的兒子索元緒代理敦煌太守。李翻又和哥哥李恂及他們的兒子們放棄敦煌,逃到北山,敦煌郡的宋承、張弘密信召請李恂,李恂因此帶領千餘騎兵返回敦煌,宋承、張弘等人推舉他做涼州刺史。永建二年(421年)三月,沮渠蒙遜率領兩萬人進攻李恂,宋承等人打開敦煌城門投降,李恂自殺。沮渠蒙遜俘獲了李寶,將他流放到姑臧囚禁起來[1][2][3][4][5][6][7]。
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十二月,李寶的舅舅晉昌郡太守唐契占據晉昌郡反叛北涼[8]。玄始十二年(423年)四月,北涼世子沮渠政德攻克了晉昌,唐契、唐和帶着李寶一起逃到伊吾,向柔然稱臣,柔然封唐契為伊吾王。他們招集西涼的餘留人民,歸附的人有兩千多家。李寶沉靜典雅有器量,驍勇又善於安撫接納,他謙恭地以禮接待來投者,深得來人的擁護,眾人都接受他的調遣,常常希望報仇雪恨[9][10][11][6][7]。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四月,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將領到敦煌討伐沮渠無諱,沮渠無諱棄城橫越沙漠逃走。李寶帶領兩千人從伊吾南下占據敦煌,修繕城池和府庫,安定原來的百姓,圖謀恢復先人的基業[12][13][14]。此時李寶打算謀劃歸順北魏,民眾和臣僚多有不同的意見,李寶的長子李承當時只有十三歲,勸說李寶迅速確定重大的謀劃,於是才定了下來[15][16][6][7]。
太平真君三年十二月,李寶派遣弟弟李懷達和李承上表造訪平城,李承隨上表入北魏為人質[17]。魏太武帝拓跋燾讚賞李寶的忠誠,拜李懷達為散騎常侍、敦煌郡太守,另外派遣使者授予李寶使持節、侍中、都督西垂諸軍事、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兼領護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然鎮守敦煌,四品以下的官員聽任李寶秉承皇帝旨意非正式委任[6][7][18][19][20]。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李寶入平城朝見,因此留在京師,出任外都大官[21],轉任鎮南將軍、并州刺史,回朝後擔任內都大官。魏文成帝拓跋濬初年,李寶代替司馬文思鎮守懷荒,改任鎮北將軍。太安五年九月戊辰(459年10月15日),李寶去世[22][23],虛歲五十三,魏文成帝下詔賜制服一套,贈以原本的官職鎮北將軍,諡號宣[6][7]。
段承根非常受李寶尊敬對待[24],他送給李寶有七首詩[25]:
世道衰陵,淳風殆緬。衢交問鼎,路盈訪璽。徇競爭馳,天機莫踐。不有真宰,榛棘誰揃。
於皇我後,重明襲煥。文以息煩,武以靜亂。剖蚌求珍,搜岩采干。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自昔涼季,林焚淵涸。矯矯公子,鱗羽靡托。靈慧雖奮,祅氛未廓。鳳戢昆丘,龍潛玄漠。
數不常擾,艱極則夷。奮翼幽裔,翰飛京師。珥蟬紫闥,杖節方畿。弼我王度,庶績緝熙。
自余幽淪,眷參舊契。庶庇餘光,優遊卒歲。忻路未淹,離轡已際。顧難分歧,載張載繼。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淳源雖漓,民懷余劭。思樂哲人,靜以鎮躁。藹彼繁音,和此清調。
詢下曰文,辨訐曰明。化由禮洽,政以寬成。勉崇仁教,播德簡刑。傾首景風,遲聞休聲。
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下詔禁止包括李寶六個兒子後裔在內的七姓十家自己做主互相通婚[26][27][28][29][30][31][32][33][34][35]。
家族
- 李暠,涼武昭王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