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朝軍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漢軍制指的是中國古代秦朝西漢東漢時期的軍事制度。

秦、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二個大一統王朝,此時期的軍制對於後世中國影響極深,確立了許多後世通用的制度,包括以中央直轄軍為全國主體武裝、以徵募為重點兵役制度、以軍屯與馬政為顯要後勤保障,同時官分職、設立正式的軍事統御機構、實施戰時由皇權派出監軍集權領導等等。[1]:10-15,18-19,40

統御機構

軍隊編制

高級軍官

基層組織

秦漢時期,一般情況之下,除邊防軍隊外,每五人為一「伍」,設「伍長」領導;兩個「伍」則是「什」,設「什長」領導,這二者在商周時期便已設立,構成了軍隊的最小組織單位,常合稱為「什伍」。

「伍」「什」之上,則是「隊」,設隊率、隊史領導。

「隊」之上則為「屯」,又稱「官」,設屯長領導,秩比二百石,意即其官階為「比二百石」。[1]:231-232

兵員來源

中央軍隊

中央軍,也即秦漢時期的中央直轄軍,負責拱衛京師皇宮,並由皇權直接控制調動。

早在商朝時期,便已有了類似中央直轄軍的武裝部隊,包括了負責守衛王宮的「多臣」,以及守衛京師的「多衛」[2],西周時也有類似職能的「西六師」與「成周八師」[3]。並且在當時,便已經初步形成了「內重外輕」,即中央直轄軍為最精銳部隊的制度了。

到秦朝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確切建立與發展。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實行了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和統一,這反映在了軍事制度上,也就是重視帝王所在的京師(首都)的軍事建設,並將地方的軍事集權,由此駐扎於京師的中央直轄軍,便成為了全國最精銳的部隊,並由皇權直接掌控,從從而使之可以駕馭分佈在各地的軍隊。[1]:122-126

中央軍的演變歷史

秦漢時期的中央軍具體構成與相應職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其慢慢演化的歷史的,而由於其守護的是帝王所在的京師乃至於帝王所居住的皇宮,因從其中又最與當時的宮殿佈局、政治生態,包括皇權勢力的擴張相關。[4]:50-56,98-106[5]:98,119,148-150

秦朝時期,作為中國皇帝制度的首創時期,建立者秦始皇對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的帝王所居皇宮進行了仔細的規劃與建設。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建設一座新的皇宮,其中的供上朝等用途的前殿暫時命名為「阿房」,意即「規模巨大的房子」,更可容納萬人,這也便是後世所俗稱的「阿房宮」。不過,秦朝畢竟立國短暫,尚未及對皇宮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規劃,留下來的文字記載或遺跡器物均不多。西漢建立後,基本承襲了秦朝制度,並對之進行進一步改良與完善。[6]:215-228

西漢時期,當時的宮廷空間格局大體分為四重:[4][7][8][6]:230-232

  1. 「宮內殿外」,「宮內」即指皇宮內,與外面非皇宮區域相對;「殿外」即皇宮內各種機構或設施,包括衙署、人工湖等等,並與「殿內」相對。
  2. 「殿內省外」,「殿內」與「殿外」以「殿門」為界,「省外」與「省內」相對。「殿內省外」即帝王日常所活動的建築內部,一般作帝王辦公、官員上朝議事、典禮儀式等用途,包括「前殿」、「承明殿」等,亦即後世常俗稱的「朝廷」或「朝堂」。
  3. 「省內」,「省內」又稱「省中」,即帝王、皇后、嬪妃等所日常居住的建築內部,亦包括放置皇帝私人所屬財寶的倉庫,後世常俗稱為「後宮」。
  4. 「禁中」,即帝王所下榻之處,有時會與「省中」混稱,但「省中」也可指嬪妃所居住之處,而「禁中」則必須為帝王所下榻之處,「禁」即「禁忌」之意,非經帝王允許不可進入。

而當時的中央軍的具體設置與編制等,便是根據這一宮廷格局而來。

Remove ads

中央軍的軍事單位

虎賁

虎賁在西漢時名「期門」,西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後,武帝經常微服出行,由此建立了「期門」這一部隊,由武帝原本親近信任的侍中、常侍、武騎,以及邊郡的善騎射良家子組成,負責護衛武帝本人,同時也負責持列隊站于于宮殿階下,護衛皇帝。這後來也成了西漢的常設編制,士卒稱為「期門郎」或「期門」、「期門武士」[9]:115-118

至東漢,期門更名虎賁,或稱「虎賁郎」。其職責基本不變,但地位更加重要,也與皇帝更為親近,並且成為了最主要與重要的中央直轄軍之一。

羽林騎

羽林騎的前身是建章營騎,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時,京師長安新建成一座名為建章宮的宮殿,而這座宮殿從這一年建成後一直到西漢昭帝元鳳二年(公元前79年),一直作為西漢的最主要皇宮,因此,在建成的同一年(太初元年),漢武帝便下令組建了一支名為「建章營騎」的部隊,專門負責守衛這座宮殿,尤其是殿周圍險要處,同時漢武帝喜好打獵,建章營騎也擔當漢武帝外出打獵時的侍衛。曾征伐匈奴的西漢將領李陵在年青時擔任建章廄監時便曾兼領導建章營騎。(建章廄監,即負責建章宮內馬廄這一馬政機構事務,將領衛青年青時也曾擔任建章廄監一職,不過當時尚未設立建章營騎)。[5]:125-129

作為守衛皇帝所在宮殿的建章營騎,雖然剛剛設立,卻是十分重要。後來,雖然漢宣帝雖然不再將建章宮作為最主要宮殿,但建章營騎仍更為重要,並更名為「羽林騎」,招選善騎射的邊郡良家子充當,又將為國戰死的士卒的子嗣成孤兒後,帶到羽林騎撫養照顧,教習武藝,當時號稱「羽林孤兒」。[9]:116-117士卒稱為「羽林」,其中能力出衆的羽林可稱為「羽林郎」(與期門不同,期門均可稱作期門郎而羽林不可),然後再晉升為「期門」(羽林地位與期門相差無幾,但仍稍低一點)。如曾任西域都護的西漢將領甘延壽年青時便是如此。[5]:132

後來王莽篡漢,天下大亂,東漢光武帝征伐天下時,挑選士卒中奮力作戰者擔任羽林騎,將其作為自己的親兵。由此,羽林騎的地位更是大大提高。東漢時期,羽林騎成為最主要與重要的中央直轄軍之一,分作羽林左、右兩騎,其戰士均從北軍五營中精選精銳者充當,而若羽林騎士卒不論病死或戰死,皆可由其兒子繼任,由此成為世兵(即世襲兵)。[5]:132-133

Remove ads

衛士

北軍

中央軍的具體職名

地方軍隊

邊防軍隊

軍士生活

地方

地方部隊,各郡由都尉率領,邊郡的邊防軍由長史率領,各王國由中尉率領,侯國率領,邊縣另有障塞尉

戰爭期間派出由將軍率領的臨時編組的作戰部隊。將軍下有長史司馬輔助,部隊分若干,部由部校尉軍司馬率領,部下設曲,曲由軍候率領,曲下有屯長

徵兵

漢朝男子如果在地方服兵役,則為材官騎士。騎士遴選的條件是身手敏捷,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材官遴選的條件是只需身手敏捷,沒有家庭財產的限制。材官騎士一般服役2年,其中一年在地方服役,在地方服役時又稱為「常兵」或「郡國兵」,一年到京師服役,則稱為「衛士」。漢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材官騎士被廢除。

漢朝男子如果在邊疆服兵役,則稱為正卒,只需服役1年。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