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政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政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治理體系中最小的基層自治單位。行政村的管理機構為「村民委員會」,其首長是村民委員會主任(簡稱「村主任」,俗稱「村長」)。行政村不屬於行政區劃建制[1]

事实速览 行政村, 分類 ...

為避免與地理概念的村莊村落自然村落的混淆,具有地方政治含義的村民委員會的轄區範圍,常以「行政村」之名作為特指。

歷史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重申村民委員會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編組形式

村劃分的次級編組為村民小組。一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可以下轄多個村民小組。村的人口規模主要依據當地的人口密度、自然地理、經濟水平而定。

  • 城鎮城市的非農業區、非農業產業為主的地區,存在另外一種形式的行政編組「社區」(行政機構為「居民委員會」)。村和社區的行政地位相同。但是行政村為村民的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平等擁有其經濟紅利(人合而不是資合的組織性質),而居民委員會管轄下的居民,除非這一居民委員會是由村民委員會過渡而來,否則往往沒有這樣共同的經濟利益。所以,即使是「城中村」,由於其村民集體且平等擁有土地等經濟利益,與同城的居委會(其土地為國有)也完全不同。
  • 在草原、高原的牧業區,存在另外兩種形式的行政編組:「嘎查」(蒙古語ᠭᠠᠴᠠᠭ᠎ᠠ漢語拼音字母Gaqaa東部標準音[ɡ̊ɑt͡ʃʰɑ])多見於內蒙古,而「牧民委員會」(簡稱牧委會)則多見於青海。此二者和村的行政地位相同。
更多信息 中國大陸歷年村數(個) ...
Remove ads

規模

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實際措施之一,自2000年前後開始大面積推行「合併行政村」 的改革並推出系列農村改革措施,2003年3月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推行,2004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承諾五年內取消農業稅,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村的合併工作先後在各個省、自治區推行,各省區、各縣(市)分步驟進行。截至2004年,行政村的數量由1991年的1018593個減至2004年的625147個,其中部分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轉為社區(居民委員會)。行政村的人口規模依照各地的人口密度不同而有差異,在中部、東南沿海地區,合併之前約為1000人左右,西部地區只有數百人;合併之後,人口規模中部、沿海地區超過二千人。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