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杞國故城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杞國故城遺址,又名杞城遺址杞城故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古城遺址。

事实速览 杞國故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杞國故城遺址是東周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杞國都城淳于漢代淳于縣的遺址,國家文物局稱其「為研究杞國的文化發展、杞遷山東的經過、時間等杞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1]。建國後開始對遺址進行系統性發掘,並出土有國家一級文物盤龍三足石硯。遺址目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各部分由坊子區文物局及黃旗堡街道逄王一村杞西村周家莊子村負責保護[3]。遺址附近有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田家汶畔遺址田家汶泮遺址)。

位置、規模、組成

杞國故城遺址位於黃旗堡街道西南部,距離安丘市17公里[4]。遺址在濰汶河濰河兩河之間的平原西側,前者靠近遺址西面、後者距遺址東面5.3公里[5]。遺址範圍跨越多個村莊[6]。遺址平面形狀接近不規則方形,東西略寬(約1600米[7])、南北略窄(約1560米[7]),呈東北、西南向傾斜[5]。遺址總面積為2670437平方米、城內面積為2246951平方米[5]。遺址由杞國故城城牆、皇城頂遺址、逄王墓、周家莊子遺址與墓地等部分組成[1]。遺址西北部為黃沙土高崗地、東部及南部為黑黏土[7]

杞國故城城牆

杞國故城經勘探測得城壕總長度為6428米、城牆總長度為6203米。城牆形狀不規則、東北、西南側外突。四面有門,其中西、北、東各發現一座,南側發現四處類似城門遺蹟,其中確認兩座城門。城牆應始建於東周,漢代沿用。[5]

故城現殘存有城牆一段,為西側南端城牆,殘長約80米,殘寬、殘高皆為3米左右,以黃褐土夯築,夯土層厚約0.3米[7]。東側北端城牆有約500米長殘跡[4],夯土層厚達0.2米[5],被認為符合漢代建築技術特點[5]

皇城頂遺址

皇城頂遺址位於杞西村的一處高台地[8],台地高約2米[8]、面積約300平方米[9],名稱沿襲自當地民眾對台地的稱呼[8]。皇城頂台地被認為是杞國故城的內城,但沒有古建築殘留,現為村民種植花生的耕地[8]。杞國故城的考古發現多出於此。

逄王墓

又名「杞隱公陵」、「逄王陵」、「爬王冢」、「逄王冢」,位於逄王一村西南,相傳是杞國國君杞隱公的陵墓。現存陵墓高2米、直徑15米[6]

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五月,以晉國為首的各諸侯會盟於皋鼬,杞伯姒成(杞悼公)於會盟中途去世[10],長子姒乞即位,即杞隱公。同年七月,其弟姒過政變篡位,殺死隱公,自立為杞僖公(杞釐公)[11]。傳說隱公在政變被刺傷後逃出都城,但因傷重爬到這裡便去世了,因而僖公即位後,在此處建造陵墓埋葬隱公[6]。因為這個故事,百姓便稱此地為「爬王冢」,後傳為「逄王冢」[6]。陵墓原有450平方米,封土有5米高,因群眾在此取土而縮小[6]。上世紀70年代末因采土過多陵室暴露,1999年又曾遭盜墓,經文物部門多次搶救保護,恢復為現況[12]

周家莊子遺址、墓地

又名「九女冢」,位於周家莊子村,是漢代遺址[13]。現殘存冢高6米、直徑40米。冢西南端已被破壞,內有以青磚砌成的墓道[6]

「九女冢」的名字來源於一段傳說:相傳在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杞國被淮夷入侵,杞成公的某個女婿是夷人,內通外敵,致使淳于被攻陷,杞成公出逃並在諸侯幫助下遷至緣陵。之後他回到這裡建立陵墓,並將他的九個女兒活葬於內[13]。原墓占地約一畝,後因百姓建設取土縮小[6]

文物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杞國故城遺址分為兩部分(逄王陵與杞國故城)劃定文物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其中逄王陵的文物保護範圍是「以逄王陵封土中心外擴約50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是「以保護範圍外擴約50米為界」;杞國故城的文物保護範圍是「東至杞東村、楊家街村、東門口村以東水泥路西側,南至水場官莊村民居北院牆外側、西門口西村以南水泥路北側,西至汶河東岸河堤路東側,北至城後村村內水泥路、杞東村以北水泥路南側」、建設控制地帶是「東至劉家石橋村及田石橋村以西水泥路西側、杞東村村東民居院牆外側,南至西門口西村村南第二條水泥路北側、水場官莊村以南水泥路北側,西至汶河東岸河堤路東側,北至城後村民居院牆北側、杞東村以北第二條水泥路南側」。[14]

歷史

淳于曾是周代諸侯國州國的都城,後來被杞國所奪取。杞國曾兩次定都淳于,第一次從是魯桓公年間(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到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第二次是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到春秋晚期[15]。杞國消亡後,淳于歸屬齊國秦滅六國後屬膠東郡管轄。西漢淳于縣,屬青州北海郡東漢曹魏時屬北海國西晉時屬城陽郡北魏時屬平昌郡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並撤。

清朝末年,杞國故城城牆、護城河基本保持完整。解放後,因百姓建設需要,城牆被大量取土。20世紀60年代,政府曾對故城遺址進行系統性發掘,在皇城頂遺址發現錢模、硯石、銅劍、熏爐、鐵豬、鼎、陶製品等大批文物。1979年冬,因「農業學大寨」,逄王公社將城牆、護城河夷平,改為農田[6]

1981年,政府開始對故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1]。1984年12月21日,杞城遺址被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2001年,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009年,即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持了對遺址的調查[17]。2013年3月5日,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15年,故城遺址獲批進行保護規劃編制立項[18]。201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坊子區文物局聯合進行了對故城遺址的第一期考古勘探[17],其中在3月7日至5月4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故城城牆及壕溝分布範圍進行了首次勘探[5]。同年,遺址古墓葬部分獲批建設安防工程項目[19]。2023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故城遺址進行了二期考古勘探[20]

Remove ads

考古發現

故城遺址內有大量古遺址、墓葬,文化堆積豐富[1]。皇城頂台地北側斷崖文化層厚達1.5—2.0米[9],可以見到各種陶器及筒瓦的殘片,台地上也曾發現有大量銅錢[8]。遺址內地表曾採集到東周時期的泥質灰陶繩紋罐、瓦棱紋灰陶盆、卷雲紋半瓦當、陶拍、豆等器具的殘片[8];出土的有戰國至漢代的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瓮、灰陶花紋磚、石硯、鐵钁、銅劍、錢範、銅鼎及銅盉等文物[7]

盤龍三足石硯

國家一級文物,年代為漢代,1976年因黃旗堡鎮(今黃旗堡街道)杞城村農民王勤友家建房而出土。現藏於安丘市博物館

圓形灰色沙石岩硯,通高為12厘米、直徑為15厘米。由硯身、硯蓋、研石三部分組成。硯身高4厘米,硯池底部刻有盤龍裝飾,硯足為龍首(或獸首)狀;硯蓋為斗笠狀,高8厘米,頂部刻有一條大昂首盤龍作為蓋紐,大龍下斜邊周圍刻有波浪紋及四條小龍;研石高4厘米,為蹲羊形,放置在硯內,即蓋下圓形凹槽之中。[21][22]

1991年12月,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其為國家一級文物[23]

臥駝銅鎮

漢代文物,現藏坊子區博物館

近半球形,高5.5厘米、最大底徑為7.4厘米、重量達748克,外表似駱駝臥倒蜷縮,駝頭微微抬起,駝峰聳立在後。被認為是濰汶河流域與外地貿易往來及中西方交流的歷史遺存。[7][24]

雞首銅鐎盉

漢代文物,現藏坊子區博物館。

帶柄三足近橢圓形銅鐎盉,高16厘米、口徑9厘米、腹徑17厘米、柄長15厘米、重量達1891克。有蓋,上有橋形蓋鈕及柿蒂紋。器物為直口、矮領,一側有雞首形壺嘴,另一側有中空方形手柄,下方是三個獸形足。是漢代貴族的溫酒器,反映了漢時當地有較成熟的的鑄造工藝。[7][2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