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文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文瓚(1614年—1648年7月16日),字贊玉,號玄石[1][2],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末抗清志士。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官拜貴州道監察御史。與兄楊文琦、楊文琮,弟楊文球皆為國盡節,合稱「甬上楊氏四忠」。曾與兄楊文琦一起參與寧波「五君子翻城之役」[3],密謀光復浙東,因叛徒告密而失敗,楊文瓚等皆被捕殉國。犧牲後,魯監國追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乾隆時,清廷追諡烈愍

事实速览 楊文瓚, 籍貫 ...

生平

家世背景

楊文瓚出身浙江鄞縣名門楊氏,是嘉靖年間太僕寺卿楊美益的玄孫[4]。其先世有弘治、正德年間的名臣楊守陳楊守隨楊守阯[5]。楊氏一門數代顯宦輩出,門第貴盛[6][7]

少年從學

楊文瓚年少時,十分刻苦好學,為人有氣節,喜用智謀,與兄長楊文琦先後補為縣學生員[8]。崇禎初年,名臣李清擔任寧波府推官時,考察本府秀才們的學問,對楊文瓚的文章讚賞不已,兩人成為好友。後來李清升為御史,楊文瓚因為家貧,請求李清赴任途中幫他介紹一份私塾老師的工作。李清說:「你的八股文已經寫得非常好了,但是胸中沒有整段書,怎麼能做別人的老師呢?」楊文瓚於是請教什麼是「整段書」。李清說:「不管是《史記》也好,《漢書》也罷,天天誦讀,朝夕不忘,就是整段書了。」楊文瓚於是說:「我與先生一起出發,從上船那天起,每天當着先生面背誦《漢書》幾十頁,到了揚州就該不負所望了。」後來果然半個月就背完了[9]。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本省鄉試,成為舉人[10]

抗清活動

甲申之變」後,楊文瓚痛哭不矣,與同鄉好友林時對作詩以悼念崇禎帝[11]。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南下,隨父楊秉鼐從軍[12],保衛浙江的魯王朱以海政權。當時,隆武帝朱聿鍵亦在福建登基,楊文瓚向魯王力言浙江、福建兩地的抗清政權應當聯合,被魯王重臣張煌言等上奏排擠[13],只好與兄楊文琦前往福建[14]。隆武帝召對,授貴州道監察御史[15],又上血書,力言魯監國政權有兵馬卻缺乏軍餉,應當救濟。隆武帝立刻撥銀十萬兩,派他犒勞浙江的抗清武裝[16],楊文瓚想與魯王的軍隊會師,遭到鄭芝龍的阻撓,沒有成功[17]。清軍入閩後,隆武帝被害,楊氏兄弟知事不可為,返回故里[18]

翻城之役

魯監國二年(1647年),華夏、王家勤楊文琦、楊文瓚、董德欽等反清義士,齊聚於屠獻宸家中,聯絡打算反正的清軍將領陳天寵、仲謨等,商量起義。華夏、屠獻宸等又寫信給抗清義軍領袖王翊,計劃一同起義,楊文瓚也署名參與[19][20]。但華夏做事不密,不幸被居鄉的降臣謝三賓等告發[21],與事者皆被捕遇難,被稱為「五君子翻城之獄」[22]。楊文琦犧牲後,楊文瓚一開始被清廷放回,但謝三賓不依不饒,賄賂當權者,請求殺掉他[23]。魯監國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648年7月16日),楊文瓚亦就義,時年三十五歲,魯王聞之,追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24],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諡烈愍[25]

家庭

楊文瓚父親楊秉鼐,曾率四個兒子一道從軍抗清。哥哥楊文琦、楊文琮,弟弟楊文球,都為國而死,被合稱為「甬上楊氏四忠」[26],兩幼弟楊文珽、楊文玠遭清廷流放而死[27]。妻張玉如,嫂沈貞蓮(楊文琦妻),聞夫死皆自盡[28][29]。後人贊其滿門忠烈,不墜家風[30]

相關詩詞

張煌言《挽楊玄石侍御》

避莽爭夸漢兩龔,逋臣浩氣正如虹。
何期士雅鞭先着,轉覺賓王檄未工。
華表應歸千載鶴,夜台誰騁五花驄。
獨憐江左風流盡,禾黍依然滿故宮。

張煌言《侍御室人從容就義》

何人重上望夫山,血影模糊不可攀。
漆室有憂曾曳縞,崩城無計竟投繯。
沉來婺彩光猶映,揮到湘筠淚自斑。
多少鬚眉巾幗態,卻留彤管嘆紅顏。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