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板內變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板內變形
Remove ads

板內變形(Intraplate deformation)是指地殼在板塊內部而非邊界處發生的褶皺、斷裂或流動。這種過程通常發生在地殼和上地幔特別脆弱的地區,例如青藏高原(圖1)。板內變形為板塊構造論帶來了另一個研究面向。

Thumb
圖1:東亞地形圖。大片的棕色區域是青藏高原及其西北方的天山山脈。圖中幾乎整個中央陸塊都因約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撞擊亞洲板塊而變形。

地殼變形過程

板塊構造理論指出,地球的岩石圈(地殼和上地幔)由剛性的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下地幔)之上並相互移動。隨著板塊移動,地殼的變形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內變形與此不同之處在於,觀察到變形可以發生在地殼脆弱的任何地方,而不僅限於板塊邊界。

變形是岩石的褶皺、斷裂或流動。根據岩石是脆性還是韌性,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地殼變形。決定這些特性的因素取決於岩石在地球內部所經歷的特定溫度和壓力。因此,溫度和壓力控制著變形過程。韌性岩石在壓縮或伸張力的作用下傾向於彎曲、褶皺、拉伸或流動。另一方面,脆性岩石則傾向於斷裂。地殼斷裂的地帶稱為斷層。斷層主要有三種類型:[1] 正斷層逆斷層走向滑移(轉形)斷層(strike slip (transform) fault)。 所有這些地殼變形方式都與不同類型的板塊邊界有關,這些邊界是:[2] 分離邊界(divergent boundary)、聚合邊界(convergent boundary)和轉形邊界(transform boundary)。

這三種邊界並非總是完美地形成,這可能導致形成混合邊界。混合邊界可以是轉形與聚合的組合,或者是轉形與分離的組合。

Remove ads

板內變形實例

亞洲

Thumb
圖2:與圖1相同的圖像,但顯示印度-亞洲碰撞並未在整個亞洲引起任何板內變形的情況。

中亞/東亞可能是大規模板內變形的最佳例子。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與構造抬升始於新生代約5000萬年前,當時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發生碰撞。[3] 這次碰撞導致岩石圈大量縮短,加劇了喜馬拉雅/西藏地區的地殼增厚和高應力。[3]

西藏的許多地球物理觀測顯示出脆弱的地殼帶,並表明中下地殼可能含有流體且部分熔融。[4] 隨著喜馬拉雅-西藏地區開始抬升,青藏高原地殼的側向擠出作用(extrusion)逐漸成為調節碰撞和地殼縮短的主要機制。[4] 這種側向擠出主要是向東滑動,遠離印度板塊的路徑。傳統上,東藏被解釋為廣闊調節帶的一部分。[5] 大部分的向東運動歸因於大型的走向滑移斷層。[6] 然而,西藏這些走向滑移斷層連同其他斷層,仍可能被解釋為位於板塊邊界上。真正的板內變形發生在更北的地區,例如蒙古天山山脈。這些地區顯示出真正的板內變形,因為在距離板塊邊界數百公里之外,仍有大量的斷層和褶皺活動來調節印度/歐亞碰撞所造成的地殼縮短。

參見

  • 愛麗斯泉造山運動(Alice Springs Orogeny)
  • 板內地震
  • 下地殼流(Lower crustal flow)
  • 北大西洋裂解(North Atlantic breakup)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