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析木城石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析木城石棚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析木鎮姑嫂石村,是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巨石建築遺蹟。析木城石棚於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事实速览 析木城石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背景

石棚是一種利用多塊天然巨石築成的遠古建築形式,在歐美、非洲、亞洲等地廣泛分布。在遼寧境內,石棚又稱「石台」、「石廟子」或「姑嫂石」等。石棚一般由三至四塊或更多經過少量修整的巨石構成立柱,頂部置一塊更大的蓋石,形制似石桌。石棚建築的用途在中國考古界有三種說法:一是古人用來宗教祭祀的帶有神秘象徵的祭壇;二是原始社會公共活動場所;三是墓葬。中國國內考古界傾向認為石棚是「墓葬」,即石棚墓。《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曾記載東漢宣帝時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出現「大石三小足」,即為石棚,金代王寂《鴨江行部志》也描述了今遼寧地區的石棚形制。現代學者通過考古發掘和定年,認為析木城石棚與遼南地區其他石棚一樣,主要興建於原始社會解體、新石器晚期至商周之際。[2][1]

樣式與結構

析木城石棚高台基址面積約30平方米,海拔178米,相對高差約30米,東南側至山下有一條盤山土路與外界相通,東、南、北三面群山環抱,西側為較為開闊。析木城石棚原有兩座巨石建築,民間稱為位於高台上的為「姑石」和位於台下的「嫂石」,其中「姑石」保存完好,「嫂石」因1952年修路而被炸毀。[3]

析木城石棚採用花崗岩石材,經精細加工磨製而成,整個石室呈近方形結構。其主結構由六塊巨大石板構築:四塊壁石圍成石室,北側壁石比南側略高,南側作門石;頂部加蓋一塊方形蓋石。石棚總高約2.8米,頂石為近方形,長6.0米、寬5.1米、厚約0.47米,四周兩端均有出檐。四塊壁石外露於地面,上寬下窄、上薄下厚,且略向室內傾斜,相互嵌合緊密。東西壁石均長2.4米左右,高2.2米左右,北壁石長2.7米、高2.1米。南側門石相對較薄,僅高1.65米、長1.6米、寬1.1米,並未頂至屋蓋,僅起空間分隔作用。壁石下內側鋪有底石,其上平置蓋石,形成內部地面高出周圍地表約20厘米的台礎。[4][3]

析木城石棚的施工工藝精湛。蓋石和壁石均經打磨,四塊壁石與蓋石套合細密,磚縫無隙,四壁對稱規整。石棚頂石四周打有磨溝,一定程度上可幫助蓋石與壁石嵌合穩定。在南門石頂端和西壁石內側上端,密布有數十個直徑約4厘米、深2厘米小圓形凹窩。[4]

Remove ads

發掘與研究

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等曾於19世紀末在東北進行考古調查,最早記錄了包括析木城在內的石棚遺蹟。1964年,遼寧省文物局組織普查隊對析木城石棚進行了考古調查,在東、西壁石下各開探坑。發掘中發現石斧和各類陶器碎片,如繩紋夾砂紅陶片、灰陶片、細泥磨光薄胎紅陶片等,這些出土文物均屬於青銅時代特徵。1987年5月25日,石棚遭到人為破壞,南門石被推倒並碎裂。鞍山市博物館等單位於次日到場搶救,發現數塊陶片和石器遺物。[1]

關於析木城石棚年代的判斷,相關學者認為該石棚及遼東石棚多屬青銅時代。學者陳明達考察指出,析木城「姑嫂石」經過詳細設計與施工準備,表面平整、厚薄均勻,使用了優良工具,不可能是簡陋條件下的產物,也難歸為遠古「巨石文化」時代遺存。他據此判斷,遼東半島石棚具有一定規模和建築形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大多數應為青銅時代(商周至春秋)產物。學者許玉林等研究也總結認為,石棚年代上限可達新石器晚期,下限至春秋,但「絕大多數石棚已是青銅時代」。[4]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