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倫勃朗
荷蘭巴洛克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倫勃朗·哈爾門松·范賴恩(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發音:[ˈrɛmbrɑnt ˈɦɑrmə(n)ˌsoːɱ vɑn ˈrɛin] ⓘ;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通稱倫勃朗,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被認為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1];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他排行位於第九[2],次於第八的安妮·弗蘭克。他所處的年代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的科學藝術與商貿成就達到頂峰。
倫勃朗年少成名,惟半生潦倒。其作品在他在世時即享有盛名[3],幾乎當時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4]。倫勃朗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他的一系列自畫像如同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而不矯飾[1]。
倫勃朗雖然從未出國遊歷,但他的繪畫風格受到了在意大利深造過的古畫大師及荷蘭和弗拉芒畫家的影響。在油畫和版畫創作中,倫勃朗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比如聖經場景的繪畫中,同時體現了他對聖經文本的理解,對古典構圖的運用,以及他對阿姆斯特丹猶太族群的觀察[5]。正由於這種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稱為「文明的先知」[6]。倫勃朗的著名畫作有《夜巡》、《月亮與狩獵女神》、《猶太新娘》及《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等。
在倫勃朗的作品中,明暗對照法得到了充分的運用,着重捕捉光線和陰影的繪畫技術讓人物栩栩如生[7]。與同時代的畫家不同,倫勃朗表現的並非是人物的美貌或財富,而是經過深刻洞察後的人性與內在心理。寫實的呈現方式,毫不掩飾時間與歲月在模特身上留下的印記是倫勃朗作品的一大特點。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從經典的歷史場景,故事傳說到日常生活場景與人像。他的妻子薩斯基婭·厄伊倫堡與伴侶亨德里克耶·斯托費爾斯,經常成為他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原型。
Remove ads
早年生平與教育經歷

林布蘭於1606年7月15日生在荷蘭共和國時期的萊頓。「林布蘭」這個名字也許來自他的外曾祖母倫布婕(Reijmptje),「倫布婕」和「林布蘭」的發音很相近。[9]他是家中第八個孩子,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育有十個孩子。寬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條件讓他在家鄉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他的母親是天主教徒,父親信奉荷蘭規正會,因此宗教成為了倫勃朗作品的核心主題之一,他所生活時期的濃厚宗教氛圍也使他的信仰問題備受學界關注。[10]
10歲到14歲期間,他進入了管制嚴格的拉丁文學校就讀,並接受了最初的美術教育,並於14歲進萊頓大學並主修哲學,不過他很快就放棄了在哲學方向發展的道路。
1621年,林布蘭決定全身心投入於繪畫並在一個當地畫家雅各布·伊薩克松·范斯瓦嫩堡的畫室中做學徒。1624年,他獲得了在荷蘭當時最著名的畫家彼得·拉斯特曼於阿姆斯特丹的畫室中當學徒的機會並在拉斯曼手下工作了六個月。在1625年,倫勃朗在雅各布·皮納斯那裡停留了數月,儘管西蒙·范萊文聲稱倫勃朗師從約里斯·范斯霍滕。彼時,他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之後便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11]
Remove ads
繪畫生涯
1625年,倫勃朗與同門好友揚·利芬斯一起在自己的家鄉萊頓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自1627年起,倫勃朗開始招收學生,其中便包括赫里特·道和伊薩克·德·茹代維爾。據說瓊·休德科珀於1628年成為了倫勃朗的第一位買家。[12]1629年,政治家康斯坦丁·惠更斯發現了倫勃朗的才華,並幫助他從海牙宮廷獲得了重要的委託。在這之後,奧蘭治親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開始持續從倫勃朗那裡購買畫作。
在1631年末,倫勃朗離開萊頓去往阿姆斯特丹這座迅速發展的商業和貿易中心,並在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在這裡,他首次以專業肖像畫家的身份開始工作,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最初與藝術品經銷商亨德里克·厄伊倫堡住在一起,並於1634年與他的表妹薩斯基婭·厄伊倫堡結婚[13]。薩斯基婭來自名門旺第: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曾擔任呂伐登市長。倫勃朗夫婦在親屬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當地的聖教堂舉行了婚禮。[14]同年,倫勃朗成為阿姆斯特丹公民,並成為當地畫家協會的會員,並收了不少學生,其中包括費迪南德·波爾和霍弗特·弗林克。[15]
倫勃朗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疊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從16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1642年林布蘭創作《夜巡》,也是他生涯的轉折點之一。《夜巡》是阿姆斯特丹射擊協會的一群人合資請林布蘭繪製的。林布蘭在這些志願民兵的群像構圖上,未依照當時軍人需依身份及軍階排列的不成文規定[16],因此造成民兵不滿,要求重畫,但林布蘭沒有答應,因此告上法庭,林布蘭因此受到許多的攻擊及疏遠[17]。
林布蘭和他的妻子薩斯基婭·林布蘭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
他和女僕亨德里克耶·斯托費爾斯住在一起,斯托費爾斯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
晚年的林布蘭獲得一個翻身的機會。阿姆斯特丹剛剛建成的市政廳,需要一幅表現古代荷蘭英雄克勞迪烏斯·西維利斯(Claudius Civilis)反抗羅馬暴政的巨幅畫作。 然而他的畫卻讓政府官員對他徹底失望了,英雄西維利斯是獨眼殘疾人這沒錯, 但他沒有像其他畫家只畫他健全的那一側,最後為了生計,他將這幅畫砍得七零八落。[18]
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林布蘭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Remove ads
時期和風格

- 1625年—1631年:萊頓時期,受到彼得·拉斯特曼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作品以小幅,精緻為特點。畫中人物的服飾與首飾被清晰地描繪出來。宗教主題較多。
- 1634年—1636年:阿姆斯特丹時期,濃墨重彩的大型油畫與人物肖像畫成為主流。
- 1640年後:家庭的悲劇讓他的繪畫風格變得樸素與低沉。繪畫的主題由原來舊約故事變成了新約的故事,浮華的風格變為了深沉的情感表達。油畫的尺寸也縮小了,充滿了陰影與自然的力量。
- 1650年代:林布蘭重新開始進行大型油畫創作並且運用豐富的色彩。他重新採用了史詩與宗教題材的作品,只是更加愛表現在一組群像中孤立的人物。
- 晚年:他繪製了眾多的自畫像,在自畫像中真實的表現了他飽經生活的悲歡離合之後滄桑衰老的面容。
館藏作品
林布蘭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畫作有《夜巡》、《猶太新娘》等。其他畫作收藏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聖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柏林畫廊、德勒斯登的歷代大師畫廊、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弗里克收藏、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法國的盧浮宮、瑞典國立博物館、德國的威廉高地宮殿等地[19]。林布蘭在阿姆斯特丹的家現在是林布蘭故居紀念館,收藏他許多的蝕刻版畫。
- 《基督下葬》,約1624年,今藏於英國格拉斯哥亨特博物館和美術館
- 《聖斯德望的石刑》,1625年,今藏於法國里昂美術館
- 《被鎖在岩石上的安德洛墨達》,1630年,今藏於荷蘭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館
- 《戴金鍊的老人》,約1631年,今藏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 《雅各布·德海恩三世肖像》,1632年,今藏於倫敦達利奇美術館
- 《冥想中的哲學家》,1632年,今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 《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1632年,今藏於荷蘭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館
- 《月亮與狩獵女神》,1634年,今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 《下十字架》,1634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伯沙撒的盛宴》,約1635-1638年,今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 《酒館裡的浪子》,約1635年,今藏於德國德累斯頓歷代大師畫廊
- 《達那厄》,作於約1635年,1643年大改年,今藏於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講台上的學者》,1641年,今藏於波蘭華沙皇家城堡
- 《相框裡的女孩》,1641年,今藏於波蘭華沙皇家城堡
- 《夜巡》,1642年,今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 《波阿斯和路得》,1643年,今藏於英國貝德福德郡沃本修道院與德國柏林畫廊
- 《磨坊》,1645/48年,今藏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國家美術館
- 《蘇撒拿和長老們》,1647年,今藏於德國柏林畫廊
- 《基督醫治病人》,又名《百盾版畫》,約1648年,今藏於美國奧伯林艾倫紀念藝術博物館
- 《基督的頭》,1648年,今藏於德國柏林畫廊
- 《亞里士多德與荷馬半身像》,1653年,今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三個十字架》,1653年,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沐浴的拔示巴》,1654年,今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 《耶穌示於眾人》,約1655年,不同博物館藏有不同版本。倫勃朗創作的兩幅最大的版畫之一
- 《帕拉斯·雅典娜》,約1657年,今藏於葡萄牙里斯本古爾本基安美術館
- 《迪爾克·范奧斯肖像》,約1658年,今藏於美國奧馬哈喬斯林美術館
- 《穿戴貝雷帽與立領的自畫像》,1659年,今藏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國家美術館
- 《以斯帖節的亞哈斯維羅斯和哈曼》,1660年,今藏於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 《克勞迪烏斯·西維利斯的陰謀》,約1661-1662年,今藏於瑞典國立博物館。倫勃朗為了出售原畫,將其切割,導致原畫大部分已佚失。這也是他最後一幅世俗歷史題材的畫作
- 《布商行會理事》,1662年,今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 《猶太新娘》,約1665-1669年,今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 《哈曼在以斯帖前》,1665年,今藏於國立羅馬尼亞藝術博物館[20]
- 《63歲自畫像》,1669年,今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倫勃朗的最後自畫像之一
- 《浪子回頭》,1669年,今藏於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倫勃朗的最後畫作之一
Remove ads
畫作
和德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丟勒一樣,林布蘭對自畫像有着特殊的情感,一生之中留下了數量眾多的自畫像,包括速寫、素描、版畫和油畫等創作手法,每一時期創作的自畫像都反映了畫家當時的藝術特色,其晚年的自畫像和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一樣,筆觸豪放而概括,形象生動而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年輕的倫勃朗》,繪製於1628年,當時他22歲
-
《戴頸甲的自畫像》,約1629年
-
《自畫像》,1630年
-
《天鵝絨貝雷帽的自畫像》,1634年
-
《自畫像》,1640年
-
《在維也納的自畫像》,布面油畫,1652年,收藏於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
-
《戴貝雷帽的自畫像》,1655年
-
《自畫像》,1660年
-
《自畫像》,1662年
-
《自畫像》,1665年—1669年
-
《自畫像》,1669年
Remove ads
-
《兩位爭吵的老人》,1628年,今藏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
-
《工作室中的藝術家》,1628年,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戴皮帽的老人半身像》,1630年,倫勃朗父親的畫作
-
《耶利米哀嘆耶路撒冷的毀滅》,約1630年
-
《被鎖在岩石上的安德洛墨達》,約1630年
-
《The 冥想中的哲學家》,約1632年
-
《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約1632年
-
《阿爾切·厄伊倫堡肖像》,1632年,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
《年輕女子肖像》,1632年,今藏於美國阿倫敦美術館
-
《薩斯基婭·厄伊倫堡肖像》,約1633–34年
-
《弗洛拉》,1634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以撒的獻祭》,1634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下十字架》,1634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劫奪伽倪墨得斯》,1635年,今藏於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
《參孫失明》,1636年,倫勃朗送給惠更斯
-
《蘇撒拿》,1636年
-
《伯沙撒的盛宴》,約1636–38年
-
《達那厄》,約1636–43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大天使拉斐爾離開托比亞斯的家人》,1637年,今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
《風景與好撒瑪利亞人》,1638年,今藏於波蘭克拉科夫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
-
《講台上的學者》,1641年,今藏於波蘭華沙皇家城堡
-
《若瑟的夢》,約1645年
-
《蘇撒拿和長老們》,1647年
-
《磨坊》,1648年
-
《紅衣老人》,約1652–54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亞里士多德與荷馬半身像》,1653年,今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廚房女傭》,1654年,今藏於瑞典國立博物館
-
《揚·西克斯肖像》,1654年。倫勃朗一位富朋友的畫像
-
《沐浴的拔示巴》,1654年
-
《溪流中沐浴的女子》,1654年
-
《帕拉斯·雅典娜》,約1655年
-
《戴曼醫生的解剖課》,1656年
-
《雅各祝福約瑟的兒子們》,1656年
-
《門口的女人》,1657–58年
-
《以斯帖節的亞哈斯維羅斯和哈曼》,1660年,今藏於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
《聖托馬斯的懷疑》,1660年,今藏於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
《聖巴多羅買》,1661年,今藏於美國馬利布J·保羅·蓋蒂博物館
-
《布商行會理事》,1662年
-
《克勞迪烏斯·西維利斯的陰謀》,約1661-1662年
-
《盧克麗霞》,1666年,今藏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
-
《浪子回頭》,1669年,今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Remove ads
文學作品
- 《致倫勃朗的畫》(米哈伊爾·萊蒙托夫的詩,1830年)
- 《夜之加斯帕爾》:(阿洛伊修斯·貝爾特朗的散文詩,1842年)
- 《我,倫勃朗的婊子》(Sylvie Matton的小說,1998年)
- 《范賴恩》(Sarah Emily Miano的小說,2006年)
- 《我是倫勃朗的女兒》(Lynn Cullen的小說,2007年)
- 《倫勃朗事件》(Daniel Silva的小說,2011年)
- 《解剖課》(Nina Siegal的小說,2014年)
- 《倫勃朗的鏡子》(Kim Devereux的小說,2015年)
電影
- 《被盜的倫勃朗》(1914年電影,由Leo D. Maloney和JP McGowan執導)
- 《一個偉人的悲劇》(1920年電影,由Arthur Günsburg執導)
- 《失蹤的倫勃朗》(1932年電影,由Leslie S. Hiscott執導)
- 《倫勃朗》(1936年電影,由亞歷山大·科達執導)
- 《倫勃朗》(1940電影)
- 《防空洞裡的倫勃朗》(1941年電影,由Gerard Rutten執導)
- 《倫勃朗》(1942年電影,由Hans Steinhoff執導)
- 《倫勃朗:自畫像》(1954年紀錄片,莫里·羅茲曼)
- 《倫勃朗,人之畫家》(1957年電影,由Bert Haanstra執導)
- 《倫勃朗作於1669年》(1977年電影,由Jos Stelling執導)
- 《倫勃朗:公眾的眼睛和私人的凝視》(1992年紀錄片,由西蒙·沙瑪執導)
- 《倫勃朗》(1999年電影,由Charles Matton執導)
- 《倫勃朗:父與子》(1999年,由David Devine執導)
- 《竊取倫勃朗》(2003年電影,由Jannik Johansen和Anders Thomas Jensen執導)
- 《西蒙·沙瑪的藝術力量:倫勃朗》(2006年BBC紀錄片系列)
- 《守夜》(2007年電影,由彼得·格里納韋執導)
- 《倫勃朗之我控訴》(2008年紀錄片,由彼得·格里納韋執導)
- 《倫勃朗與我》(2011年電影,由Marleen Gorris執導)
- 《倫勃朗的夏瑪:晚年的傑作》(2014年紀錄片,由西蒙·夏瑪執導)
門生學徒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