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燕
臺灣中學教師、小說家、文史工作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林柏燕為1936年生於新埔的客家人[1],在讀新埔公學校時在全臺灣小學寫生比賽獲第五名[2],但因經濟而沒念美術系[3]。他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時,與同學創《陌生人》文藝雜誌[2]。
林柏燕以「冷月」為筆名發表小說與評論[4],為同鄉的吳濁流的《台灣文藝》撰稿[2],還為自己文章手繪插畫[3]、替楊政道寫客家戲劇本[5]。1970年代,林柏燕在報上連載以慰安婦為體裁的小說「慰安的女人」,後來改名成「異鄉之女」,由水牛出版社發行,印到三版[6]。
1976年11月28日,林柏燕與祖蘭舫、談衛那、鹿寶琛、曾信雄、程德明、何修禮、王天福等教師,獲中國語文學會十一屆中國語文獎章[7]。林柏燕因《異鄉之女》、《闇夜的水底寮》等小說作品、及《文學印象》、《文學探索》等文藝評論集、主編「六十二年小說選」,而受文藝界肯定[4]。1978年5月4日,台北實踐堂,林柏燕獲中國文藝獎章論評獎[8]。
中年後,林柏燕開始投入家鄉文史工作,1997年整理完成《新埔鎮誌》[9]。他義務整理受潮的縣史檔案[10]、對家鄉的督憲光臨紀念碑文物作保存[11]、勘查新埔陳氏宗祠[12]、替吳聲淼主編的《周伯陽全書》日文詩中譯[13]。2000年1月13日,林柏燕主編的《新竹文獻》創刊號出版[14]。8月1日,剛從內思商工退休的林柏燕,擔任縣史館籌備處主任[9]。
2007年11月,繼《南方夜車》、《北國之秋》、《西線戰事》等小說作品後,小說《東城檔案》出版[15]。
2009年,林柏燕因直腸癌辭掉新竹縣縣史館工作[2]。在病榻時,為遺作《前進李崠山》引用《論語》「加我數年,五、十學易...」寫自序[1][2]。12月9日凌晨在新埔鎮家中過世[1],死因為大腸癌併發敗血症[2]。
紀念
2017年10月,新竹縣立美術館舉行「不完美的完美~4分之1的天空」個展,展出林柏燕一家人繪畫[3]。2018年12月13日,新竹縣縣史館林柏燕紀念室揭牌,邀林柏燕兒子林慈韻到場[16]。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