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淑端

台灣學者、教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淑端,台灣學者、教育家。專精於分子生物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 RNA 降解機制,為該領域帶來許多創新發現,包括發現細菌具有「RNA降解體」及其位於細菌內膜,並發現 RNA 降解體在基因表現過程的完整功能。2017 年,發現大腸桿菌在腸道無氧環境中,即是以 RNA 降解體的機制維持生存並適應環境,進一步探索人類腸道細菌生態及代謝。目前為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生平

林淑端從小立志當老師,1977 年自彰化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生物系畢業後,於梧棲國中任教四年,而後轉往美國繼續攻讀,1987 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的生物研究博士學位。1990 年至 2006 年皆在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任職,2007 年至 2016 年擔任國際處創建處長,結合教育與科技專業,招募來自各國的研究人員、培養專業人才[1]

2008 年起林淑端擔任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研究室成員來自世界各國,範圍包括美國、西班牙、印度、新加坡、台灣等國家,成員即使離開研究室後也繼續從事相關研究[2]

2020 年林淑端獲頒「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之傑出獎,並開始參與吳健雄基金會與台灣萊雅辦理的高中女校科學巡迴活動,鼓勵年輕一輩的女性學生探索新知[3]

學術成就

林淑端從美國返回台灣從事研究初期,學界普遍對 RNA 降解不感興趣,但他仍埋首其中[3]。1996 年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獨立分離出 RNA 降解體,並鑑定主要蛋白為 RNase E、PNPase、RhlB helicase 和 Enolase,是全球首先發現這項成果的兩組研究團隊之一。

2001 年首度發現 RNA 降解體的位置是位於細菌內膜,2004 年與國際團隊共同發現 RNA 降解在基因表達過程中的功能。

同時也研究細菌中的非編碼小 RNA(non-coding small RNA),發現細菌會利用其調控防禦病毒感染和引發疾病,並研究這些小 RNA 的裁切與降解。

林淑端長期以大腸桿菌這種常見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為模型,進一步從腸道的無氧環境中,觀察細菌如何透過 RNA 降解體調控生存能力並適應環境。2017 年發表的研究即是指出細菌在無氧環境中轉變並存活的過程,也首度揭露大腸桿菌中含有糖酵解烯醇酶(glycolysis enolase)的原因。

林淑端投入 RNA 研究的啟發包括他在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的老師 Hans Bremer,以及日本科學家富澤純一[3]

Remove ads

獎項

更多信息 年份, 獎項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