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林地鐵

德國首都柏林的大眾運輸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地鐵
Remove ads

柏林地鐵(德語:Berliner Untergrundbahn,簡稱Berliner U-Bahn)是德國首都柏林地鐵系統,也是德語地區內最大的地鐵系統。自1902年1月起營運至今,為國際地鐵聯盟(CoMET)的成員之一[3],與柏林快鐵路面電車公共汽車同為柏林公共運輸系統骨幹,目前路網共有9條線路(),共計175個車站,服務範圍以柏林市區為中心點向外放射,營運總里程達148公里(90%軌道位於地底)。地鐵全線使用750直流電第三軌供電。

事实速览 柏林地鐵, 概要 ...
Thumb
U1線奧伯鮑姆橋
Thumb
U4線維多利亞-路易絲-廣場車站入口
Thumb
U5線Schilling路車站

柏林地鐵的營運單位是柏林大眾運輸公司(BVG),共配置1242輛列車,目前維持高峰2~5分鐘一班車、平峰7~12分鐘一班車的班距。2017年柏林地鐵年運量為5.531億人次,2019年年運量突破5.96億人次。

Remove ads

歷史

一戰之前

19世紀末,柏林的城市規劃者正在試圖解決城市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實業家和發明家維爾納·馮·西門子建議建造高架鐵路,柏林城市管理人員擔心地下隧道會損壞下水道,因此也傾向於沿著前城牆的路徑修建高架鐵路。經過討論之後,一條大部分高架的鐵路於1896年9月10日開始施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柏林地鐵建設停止,一戰之前的地鐵興建為柏林地鐵第一階段的建設,受限於技術,此時期地鐵隧道挖掘斷面較小,使用車輛寬度也較窄,僅2300mm,被稱為「小斷面車輛」。

Remove ads

一戰結束之後,柏林地鐵的建設重啟。一戰之前柏林地鐵主要興建東西向路線,連接柏林郊區的高級住宅區。一戰後柏林開始興建南北向地鐵,滿足工人住宅區的需求。同時透過調整行政區劃,將周圍市鎮併入柏林,組成大柏林,使柏林地鐵建設得以免去與周圍行政區的談判。此時期地鐵隧道挖掘斷面較大,使用車輛寬度也較寬,為2650毫米,被稱為「大斷面車輛」。

1920年代,經營柏林地鐵的高架鐵路公司與柏林市政府,針對地鐵運營發生爭執,高架鐵路公司希望增加地鐵利潤,柏林市政府希望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1926年7月柏林市政府收購大量高架鐵路公司的股份,並於1928年成立柏林公共交通公司(BVG),經營柏林的地鐵、有軌電車公交車

直到1920年代,柏林地鐵並沒有線路編號,路線僅以規劃名稱命名,造成識別問題,於是柏林地鐵在1920年代末給予各線路拉丁字母編號與路線顏色,並以羅馬數字標示支線,這些編號與路線顏色分別是:

  • A線 (紅色),分為AI、AII、AIII。AI為主線,從潘科站到魯勒本站,基本上與今日U2線相同;AII為克魯姆湖站支線,即今日U3線獨立路段;AIII為理察·瓦格納廣場站支線,今日為U7線一部分。
  • B線 (綠色),分為BI、BII。BI相當於今日U1線;BII相當於今日U4線。
  • C線 (紫色),分為CI、CII,原南北鐵路。CI相當於今日U6線北段與U7線東段;CII相當於今日U6線南段。
  • D線 (藍色),原GN線,相當於今日U8線。
  • E線 (棕色),法蘭克福大街地鐵線,相當於今日U5線。

納粹統治

1929年發生大蕭條,納粹藉此於1932年贏得大選,並於1933年掌權。此時期地鐵建設停止,因為納粹政府將資金投入興建柏林城市快鐵南北鐵路隧道德語Berliner Nordsüd-S-Bahn,與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場館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另外許多地鐵站被換上具有納粹色彩的站名。

二戰期間,隨著德軍失利,柏林從1940年開始受到盟軍空襲,柏林地鐵許多路線逐漸因受損無法營運。1945年4月25日,BVG在魯勒本的最後一個發電站遭到砲擊,柏林地鐵因此全線癱瘓。5月2日柏林戰役結束之前,黨衛隊破壞柏林地鐵路線。5月7日德國投降。

冷戰期間

Thumb
冷戰期間西柏林地鐵U6、U8線通過東柏林的情形

盟軍佔領柏林後迅速開啟重建柏林地鐵的工程,並去除納粹化的站名。1947年6月B線的默肯橋站(U1、U3、U7) 恢復通車,宣告柏林地鐵全線恢復營運。同時柏林也迎來第三波地鐵建設。

1961年8月12日,東德政府建設柏林圍牆,柏林地鐵也被分割,東柏林獲得A線東段,與E線全線,其餘路線交與西柏林,但其中C、D兩線部分路段通過東柏林,這些路段中,除了柏林腓特烈大街站 (U6)作為關口之外,其餘站點都被東德封閉成為幽靈車站,西柏林每年為使列車運營於兩條南北路線支付東德2000萬馬克。為了繞過東柏林地區,新的南北向地鐵線也於1950年代開始新建,並於1961年8月完工,編號為G線 (橙色)[註 1],即今日U9線。

1966年西柏林地鐵改用數字做為路線編號,新的編號分別是:

  • 1號線 (草綠色),原AI線西段與BI線大部分,即今日U1與U3共線段與U2線西段。
  • 2號線 (紅色),原AI線市區段與AII線,即今日U2線市區段與U3線獨立段。
  • 3號線 (深綠色),原BI線最西端,即今日U1線獨立段。
  • 4號線 (黃色),原BII線,即今日U4線。
  • 5號線 (棕色),原AIII線,今日為U7線一部分。
  • 6號線 (淡紫色),原C線北段與CII線,並向南延伸至舊馬林多夫站 (U6)英語Alt-Mariendorf (Berlin U-Bahn),即今日U6線。
  • 7號線 (淡藍色),原CI線,並向西延伸至默肯橋站,即今日U7線。
  • 8號線 (深藍色),原D線,即今日U8線。
  • 9號線 (橙色),原G線,即今日U9線。

東柏林境內的A、E兩線則維持拉丁字母編號。隨後西柏林地鐵繼續延長其地鐵網絡,從本段開始新出現車站,所屬路線如果至今沒有更動,則不標註所屬路線。

1984年,由於西柏林人長期抵制西柏林城鐵,BVG與東德的德意志國營鐵路交涉簽署合約,取得西柏林城鐵(今城鐵)經營權。為此BVG仿效當時西德其他城市的運輸系統,將「S」、「U」分別作為城鐵與地鐵代號,各線再以數字編號。

Remove ads

1990年兩德完成統一,東柏林將A線與E線轉交BVG管理營運,A線改為U2線但當時尚未與U2線西段連接[註 3]。E線則一如計畫改為U5線,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東柏林地鐵站名也被更改。

1993年,波茨坦廣場站重啟,U2線東西段貫通運營,宣告柏林地鐵終於統一。同時柏林地鐵調整路線:U1與U2西段互換,U1線開往克魯姆湖站、U2線開往魯勒本站;新增線營運模式,等同原本U1的營運模式;U3線被U15線取代,尖峰時段營運至U1線科特布斯門站,離峰時只在原U3線運營。另外BVG也於1994年將西柏林城鐵的營運移交給新成立的德國鐵路

  • 1994年,U8線向北延伸至維特瑙車站站英語Berlin-Wittenau station
  • 1995年,華沙大街站重新開放,至此所有被東德關閉的車站恢復營運。
  • 1996年,U8線向南伸至赫爾曼大街站英語Hermannstraße (Berlin U-Bahn)
  • 2000年,U2線向北延伸至潘科站,原本的潘科站改名「維內塔大街站」。[4]
  • 2003年,U12線停止營運。
  • 2004年,U15線停止營運。U1線維滕貝格廣場站至克魯姆湖站改編為U3線;原U15線路段改為U1線運營。

U5線西延伸段,從2001年開始動工,其中長1.8公里的柏林火車總站-布蘭登堡門站段,於2009年先行通車,並被暫時命名為線並脫網運營。[5]

Thumb
2009年時U5線的德國聯邦議院站

2018年,U3線向東延伸,從維滕貝格廣場站至華沙大街站與U1線共線,方便柏林自由大學的學生前往市區。[6]

2020年,U5線西延伸段,布蘭登堡門站至亞歷山大廣場站的路段於12月4日通車[7],U55線解編,併入路網運行。另外U5線西延段還有一個車站毗鄰博物館島,但由於站點橫越施普雷河的河底[8],繁複的工序[9]使得車站未能與路線同步竣工。列車曾經有半年的時間採取過站不停的方式通過博物館島站德語U-Bahnhof Museumsinsel[10],直至2021年7月9日車站投入服務為止。[1]

Remove ads

路線

營運路線

Thumb
柏林地鐵營運路線圖。
更多信息 線路名稱, 起訖站點 ...
Remove ads

路線擴張

柏林地鐵的路網擴張目前遭遇幾個阻礙,包括:柏林市的預算限制、城鐵與地鐵競爭、地鐵建設的熱情減退。目前的地鐵主要建設規劃為現有地鐵與其他交通工具的接駁優化,至於路線延伸、擴張,都只限於計劃、構想階段,相關計劃包括:

  • 線的東西兩端延伸,東端原本計畫連接柏林城鐵的柏林東十字車站[12],該站是柏林城鐵最繁忙的車站,但2019年的新計畫改為連接U5線的法蘭克福大道站英語Bahnhof Berlin Frankfurter Allee。西端則計畫將線併入U1線,並向西南延伸一站至墨西哥廣場站英語Berlin Mexikoplatz station[13]維滕貝格廣場站烏蘭德大街站則併入新的U3線。
  • 線的西北兩端延伸,北端計畫延伸一站至潘科教堂站,西端則計畫向西北延伸與U7線的斯潘道市政廳站英語Rathaus Spandau (Berlin U-Bahn)交會,該站交會空間已預留,並一直延伸到柏林西北郊區。
  • 計畫中的U3線是新建路線,路線起自柏林東部郊區的法爾肯貝格地區,與U2、U5、U8線和城鐵交會於亞歷山大廣場站, 隨後於市中心另闢新線,並連接至U1線維滕貝格廣場站,將U1線維滕貝格廣場站至烏蘭德大街站併入,並拓寬為大斷面路線,最後終點位於U7線的阿登納廣場站英語Adenauerplatz (Berlin U-Bahn),但由於新U3線短期內沒有建設規劃,因此連接U7的建設,目前以U1線西延的名義進行。[14]
  • 線計畫往北延伸一站,設站於馬格德堡廣場附近,連接計畫中的新U3線。
  • 線計畫往西延伸,與U9、U7線交會,並轉向往北延伸至柏林-泰格爾機場,該機場已於2021年5月關閉[15],機場用地目前計畫作為高科技園區。
  • 線有計畫建設支線,延伸至柏林-泰格爾機場,但並未被列入2019年的計畫。
  • 線原先計畫向東南延伸至柏林布蘭登堡機場,但BVG評估運量不敷成本,而且該機場已有城鐵服務,因此計畫縮減至舍訥費爾德市區。[16]在另一端,U7線也有向西北延伸的至赫爾大街的計畫。
  • 線有計畫向北延伸至Märkisches Viertel[14]
  • 線有計畫向南延伸至蘭奎茲。

車輛

柏林地鐵的列車可以分為「小斷面車輛」與「大斷面車輛」兩大類。

小斷面車輛

Thumb
1902年左右的柏林地鐵AI列車,採用4節編組,位於西里西亞門站
Thumb
1973年的BVG AII型列車。

A型

一戰之前的地鐵興建為柏林地鐵第一階段的建設,受限於技術,此時期地鐵隧道挖掘斷面較小,使用車輛寬度也較窄,寬度2.3米,與有軌電車寬度相同,被稱為「小斷面車輛」,主要用於今日U1~U4線。

最早的柏林地鐵列車稱為AI型車,由西門子為首的集團,在科隆製造,1902 年地鐵開通時,有 42 節動力車和 21 節拖車,至1903年初擴充至 66 節動力車和 38 節拖車,採用4節編組,列車的最高時速為 50 公里/小時。1906 年至 1913 年間,又交付了一批AI列車;使列車得以擴充至8 節編組,以應付交通量的增加。1926年獨立運營的舍訥貝格地鐵線 (U4線)的列車被併入柏林地鐵,由於從一開始就計劃連接到網絡的其他部分,因此舍訥貝格列車的規格與主網絡相同。另外最初地鐵車廂有分等,直到1927年柏林地鐵放棄車廂分等的制度。AI型列車在1968年退出西柏林的地鐵網絡,但在東柏林因為沒有新的列車技術,AI型一直在A線使用到1989年,服務超過80年。

1928 年到 1929 年,柏林引入新的AII型列車,AII型列車在1973年退出西柏林的地鐵網絡,但在東柏林因為沒有新的列車技術,AII型一直在A線使用到1989年。

A3型

Thumb
A3E型列車(原A3-66)。
Thumb
A3L92型列車

經過二戰的破壞,引入新一批車輛成為必要,柏林因此設計了新的A3型列車,由西門子為首的集團製造,以大斷面列車D型為藍圖製造。於1960/61 年、1964 年和1966 年共生產三批此類列車。由於這些列車是用材製造的,車身較重,因此列車耗費大量電力。由於柏林市和 BVG 財政緊張,禁止大規模採購新列車,於是BVG從 2003 年到 2006 年開始對 A3-64 和 A3-66 (指1964與1966年交付) 進行翻新,稱為A3E,可以與A3L92型混編,目前尚有86列列車。

基於A3的缺陷,BVG在 A3 的基礎上,開發了由製成的A3L型,A3L依交付年分分為數種批號。第一批A3L66於1966年交付,取代U1與U2線的AI型車。A3L67於1967年交付,取代U3與U4線的AI型車。A3L71於1971年交付,取代AII型車。A3L82於1982年交付,相較於之前批次略有修改,但交付數量不多,僅有16列,因為1982年時對小斷面車輛的需求不多。1992年隨著兩德統一,U2線延長,加上東柏林製造的GI/1型列車因技術缺陷退役,對新列車的需求增加,因此交付新的A3L92型。[17]

2007年HK型列車交付後,BVG淘汰A3L66與67型。A3L71型目前尚有138列,但已經預計退役,因為已有IK型列車可以取代,而且翻新的成本過高。A3L82型於2018年退役,並作為零件儲備保存。[18]A3L92則尚在服役中,目前有102列。今日A3型列車在U1 和 U2 線上運行八節編組列車,U3線 上運行六節編組列車,U4 線上運行兩節編組列車。

Thumb
2010年2列編組的GI/1E型。

G型

1970 年代初期,在東柏林戰前的 AI 和 AII 列車仍在運行,但其使用已經70餘年,新型車的製造勢在必行。新列車由東德國營公司漢斯·貝姆勒機車與機電工程德語Lokomotivbau Elektrotechnische Werke „Hans Beimler“ Hennigsdorf製造,列車交付始於 1978 年,稱為GI型列車。原規定所有舊列車將在 1984 年更換,但是根據東德與雅典地鐵的合約,東德不得不先出借部分列車給雅典,列車從 1985 年開始出口到雅典,並為東德帶來外匯收入。因此,雅典的合同被優先於東柏林的合同。於是到1984年,A線的舊列車無法按計劃更換。從1985年起,租借給雅典的列車逐漸返回柏林。它們被稱為 GII型。1987 年交付了一批新的 G列車,由於技術變化,新列車無法與舊的G型車相混編,新列車被稱為GI/1。G型車在 1989 年 11 月完全取代了最後一批 A 列車,當時共有119列G型車,對A線東段來說數量十分充裕。

兩德統一之後,隨著西柏林列車投入使用,以及A3L92型預計交付,G型車出現數量過剩的問題,同時G型車又被發現存在小瑕疵,因此所有GI與GII型,連同108列大斷面D型車,於1996到1999年一同賣給平壤地鐵[19]剩下的GI/1型,BVG於2005年至2007年,全都翻新為 GI/1E,以延長使用壽命。儘管BVG希望G型車盡早退役,但現實不允許如此,相反地BVG還必須升級列車以保持GI/1E的運行。[17]GI/1E目前在U1~U3線上使用,目前有123列服役中。

HK型

Thumb
U2線上的HK型列車。

HK型列車由大斷面列車H型改造,K是德語小斷面列車的字首字母。HK型龐巴迪運輸製造。第一次交付發生在 2001 年,相較於原訂的1997年延遲。但2006年交付的列車出現問題無法投入使用,隨後其餘列車的交付被停止,加上A3L退役,導致小斷面列車短缺。[20]BVG與龐巴迪就賠償事宜進行談判後,新列車於 2007 年 7 月 23 日至年底之間移交給 BVG。[21]HK型列車主要在U1、U2線上使用,使用8節編組,目前有24列服役中,與過去的列車不同HK型各節車廂之間是連通的。

IK型

Thumb
2015年測試中的 IK15型。

2012年BVG決定向瑞士施泰德鐵路訂製新的小斷面列車,以取代 A3L71 列車。最初,僅計劃交付 24 列四節編組列車,[22]但由於車輛嚴重短缺,[23]到 2017 年 10 月,訂單增至 58列。[24]與 HK 型一樣,列車由四節連通編組組成。但之以前的車型相比,由於列車的寬度加寬約 10 厘米,達到2.4公尺。[25]列車於 2015 年 2 月上旬開始交付,2015年9月起最初交付的兩列列車,IK15型,以8節編組的形式,在U1、U2線上運行。[26]。2018年施泰德為其改裝後目前稱為 IK15U型。

2017 年,施泰德交付了 11 列四節編組的 IK17 列車,BVG將這批列車投入到U5線,以緩解U5線延長帶來的列出短缺問題,[23]然而U5線屬於大斷面路線,因此IK型必須略為改造,以適應U5線的站台。2017 年 10 月 27 日,在 U5 線上首次使用 IK17 列車。儘管在大斷面路線使用小斷面列車從是不經濟的,但是由於大斷面列車F79行出現故障,加上U5線西延通車迫在眉睫,而且新車招標非常耗時。BVG不得不直接增購 IK 型列車,投入U5線運營,因此在2017年宣布,為U5線增購20列 IK 型列車[23]。對此西門子提出抗議,2018年6月BVG與西門子達成協議,BVG減少 IK 的訂單為14列。[27]

2018年4月3日起,施泰德向BVG交付27列 IK18系列四節編組列車。投入到U1~U4線運營,預計將取代A3L71型。[28] 2020 年 5 月 25 日 BVG增購的 IK20 型開始交付,與 IK17 一樣,目前將用於 U5 線上,並於2020 年12月8日完成全部14列列車的交付。IK型列車主要在U1~U5線上使用,使用2~8節編組,目前有54列服役中。

大斷面車輛

B型

Thumb
BII 型列車。

B系列列車是第一批在柏林地鐵上使用的大斷面車輛。1923年柏林南北鐵路完工,由於沒有可用的列車,因此必須暫時使用小斷面列車。柏林地鐵因此委託MAN為首,製造寬度達2.65公尺的新車,新車交付因為一戰後惡性通貨膨脹,延至1924年,1924年首批 16 輛動力車和 8 輛拖車交付,首批列車稱為 BI 型。1927年 BII型開始交付,相較於 BI型,BII 的發動機動力為400kW,較 BI 大100kW,外觀的不同之處則在於列車前窗 BII 為矩形,BI 則是橢圓形。另外因為發動機不同,因此兩型列車不能混編。

二戰之後1947 年,BVG 又建造一批B型車,取代在戰爭中毀損的列車,戰後B型車用於C、D兩線,尤其D線,直到1966年為止,BVG均禁止B型車以外的列車在D線營運,以避免其他新型列車在經過東柏林境內時,被東德劫持。所有B型車最終於1969年退役。

C型

Thumb
在博物館展示的C型車。

1926年,新的C型車開始交付,相較於B型列車長度13.5公尺,C型長度為18.4公尺,因此被稱為「長列車」。B型使用6節編組,長度78.9米,但當時柏林南北鐵路月台僅有80公尺長,因此駕駛員必須精確停靠車站。為此新的C型車被引入,由林克-霍夫曼-布施英語Linke-Hofmann-Busch (現為阿爾斯通的德國子公司) 製造,使用4節編組,長度73.6米。1926年投入的C型車又稱 CI 型,總共24節車廂,6列列車。CI 測試成功後,又製造 114 節新車廂,編號CII 型。1930年,隨著E線的建設,CII型數量不足。因此BVG為該線路購買了30節額外的車廂,即CIII 型。另外1930年到1931年,又製造一批CI 型列車,但與過去的列車不同,以鋁為材質製造,因此1944年時被改稱為CIV型,其空載重量比其他 C 型車少約 12%,不過CIV總共只有3節,在二戰之前柏林地鐵共有C型車168節。

二戰後蘇聯將120節C型車的車廂當作賠償,運回莫斯科,成為莫斯科地鐵的B型車[註 4],莫斯科地鐵將其改造為1524mm軌距,主要使用於莫斯科地鐵4號線,直到1965年退出莫斯科地鐵的營運。留在西柏林的C型車大部分為CII 型,CI 24節全部被移往莫斯科,CII 114節在戰爭中毀損1節,69節被運往莫斯科,西柏林仍存有44節,CIII 30節在戰爭中毀損1節,27節被運往莫斯科,西柏林只剩2節,CIV在戰爭中毀損1節,剩餘2節則全部留在西柏林。

二戰結束前,所有C型車從E線撤出,分配到C、D線。由於這一事實,戰後東柏林沒有獲得任何C型車,所有C型車由BVG-西柏林使用,BVG為大多數車輛翻新,除了 CIV 之外,C型車被標準化為 CII 型,但禁止在D線營運,以免東德得以劫持、竊取C型車的技術。直到1966年B型車開始退役、新的D型車投入營運,才改變此狀況,西柏林在1970到1975年之間逐漸將C型車除役。

D型

Thumb
翻新後在U5線上測試的D型車。

1956 年到 1965 年,BVG採購了115列雙聯動車組,由西門子為首的集團製造,其車身仍由鋼製成,是戰後柏林引入的首款大斷面列車,以取代使用近30年的B、C形列車,以及應付G線的運營。1965 年起,新建造的101列列車,車體由較輕的鋁製成,車身重量減少 26%,稱為DL 型。1980 年代末由於東柏林延伸E線,需要新的列車,因此於1988和1989年向西柏林購買98列雙聯D型車,德國統一之後這些列車成為BVG列車的一部分。

1999年,BVG向平壤地鐵出售108列D型車,該銷售連同1996年交付的小斷面GI與GII型進行。[19]在柏林地鐵剩餘的D型車在2005年之後停用,不過2009年U55線通車後,列車數量吃緊,BVG不得不在2016年決定,將D型車大修翻新,並在U55線運營,使原本在該線上使用的F79型列車,可以轉移到其他路線使用。[29]經過在U5線上的測試後,2017年3月24日BVG以吊車,將4節D型車車廂吊入U55線,[30]並開始在U55線上營運,直到U5線的西延工程於2020年完成。

E型

Thumb
1992年東柏林塗裝的EIII型車。

戰後東柏林也面臨列車短缺的問題,尤其是東柏林沒有留下任何C型車,東柏林被迫使用小斷面的A型車,在大斷面的E線上營運。為此東柏林決定製造新的列車,2列原型車 EI 型由東德國營公司漢斯·貝姆勒機車與機電工程德語Lokomotivbau Elektrotechnische Werke „Hans Beimler“ Hennigsdorf製造,列車試駕於 1957 年 10 月 8 日開始,1958年10月6日開始營運,但是 EI 型列車車身由鋼製造,車身過重浪費太多能量。由於列車各種缺陷朝還許多罵名,BVG-東柏林 決定建造改進型 EII。然而當東德決定於1961年建造柏林圍牆之後,西柏林民眾以抵制由東德的德國國營鐵路營運的城鐵,抗議柏林圍牆興建,抵制導致城鐵許多列車閒置,東柏林決定將這些改造為地鐵列車,於是 EII 型的製造停止,由城鐵列車改造的 EIII 型取代。

1963年EIII型開始投入運營,EIII型的製造持續到1990年,總共交付5批、86列。德國統一後,BVG決定以新型列車--F型取代 EIII型,1994年EIII型完成除役,不過編號1914/1915 與 1916/1917 組成的四節編組列車,目前仍會在有特殊活動時,在U5線上運行。

F型

Thumb
U9線上的F76型。

F型車為柏林戰後引入的第二款大斷面列車,用來取代C型車。1973年測試成功後,自1974年開始交付,由西門子為首的集團製造。1974 年至 1994 年間,共交付了 7 個系列257輛雙節編組列車,各系列外觀和電動機存在一定差異。外觀最大不同是F74、F76和部分F79的車門內縮,較新的F79、F84至F92則與車身齊平。使用上F74至F79主要行駛在U9線,偶爾使用於U5和U8線,但該兩線主要使用新的H型車;F84至F92則主要在U6和U7線運行。2009年開通並脫網運行的U55線,曾經使用F79型運營,但後來由D型車取代,並將F79移至其他路線使用。

2017年11月,F79系列的鋁製車身破損越來越多,原本計劃升級來抵消損害,但損害比想像的要大,因此技術監督部門決定 BVG 必須從 2019 年開始退役所有 F79,不過其他F型車未受影響,到 2021 年 5 月末,只有 2710/11作為最後的 F79 仍在運行。目前BVG還有220輛雙節編組的F型列車服役中。

H型

Thumb
H97型列車

H型車為BVG目前最新的大斷面列車,兩德統一後,BVG預期客流有極大增長,因此訂製新的列車,由龐巴迪運輸為首的集團製造。最初,BVG 計劃使用由三個雙節編組組成的六節列車,未來可能會轉換為無人駕駛操作。然而最終BVG放棄了這個計劃,而是決定訂購不可分割的六節編組列車。1992 年,BVG訂購了 115 列新的 H 型列車。但統一後原本的人口預測沒有實現,預算緊張的情況下,最後BVG只先採購了 26 列列車,之後增購20列。

1995年編號為5001和5002的H95系列原型車交付,並在U5線進行測試,選擇U5線是因為其仍在使用D和EIII型的列車。1997年交付24列H97型,編號5003至5026,2000年,BVG另外訂購了20列列車,這些列車屬於H01系列,編號為5027至5046。2007年同樣由龐巴迪製造的HK型出現問題,導致H型也被迫暫停營運數週。與過去的列車不同H型的各節車廂之間是連通的。

新列車

2016 年 10 月,BVG 宣布將購買新的列車,該訂單是BVG投資於新型有軌電車和地鐵車輛的 31 億歐元投資計劃的一部分。2019 年 6 月,BVG決定由施泰德獲得新列車的訂單,其競爭對手阿爾斯通提出異議,但被判敗訴。[31]BVG與施泰德的合同金額達30億歐元,包括新的大斷面列車J型,以及與之對應的小斷面列車JK型,最初預計2021年開始交付,2033年完成所有列車交付,但計畫因為阿爾斯通的申訴而延遲,24節原型測試車交付已延遲至2022年,並從2023年開始批量生產交付,預計將交付多達1500節車廂,比BVG現有各種列車數量總和還多。[32]

新的J型與JK型列車以IK型為藍圖建造,將以2節或4節為一組,可以編為2至6節編組,車身由鋁製成,各節車廂之間連通。

票務

Thumb
柏林與布蘭登堡票價區示意圖

2007年6月起,在許多地方(如車站、自動售票機及其他經許可的商店等)都可購買柏林大眾運輸之票證。

票種

票種分為普通票(Regeltarif)及折扣票(Ermäßigungstarif)兩種,後者適用6-14歲的兒童及大型犬隻,小於六歲及小型犬隻則免費[註 5]。詳細票價請見BVG票價查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短程票(Kurzstrecke):不限收費區,打票後可以兩小時內乘坐地鐵或城鐵,車程不多於3個車站;另可乘搭巴士、電車或渡輪(F10線除外),巴士及電車的車程不多於6個車站。
  • 單程票(Einzeltickets):分為AB、BC及ABC三種,打票後兩小時內可在指定收費區內乘車,中途可轉乘城鐵、巴士及電車,次數不限,但不得乘坐返回打票車站的車次。
  • 單日票(Tageskarte):打票後可於指定收費區內無限次搭乘地鐵、市郊鐵路、巴士、電車和渡輪,可使用至隔日凌晨三時。
  • 7日票(7-Tage-Karte
  • 月票(Monatskarten
  • 旅遊票:分為歡迎卡(WelcomeCard)及城市旅遊卡(CityTourCard)兩種
    • 歡迎卡有效時限為48或72小時,人數為一成人、三位介於6-14歲之孩童,可通行於ABC三區、購買旅遊景點或博物館門票享有折扣。
    • 城市旅遊卡分為普通版與加強版,皆可用於搭乘所有柏林的大眾運輸工具。
  • 腳踏車票:攜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須購買腳踏車票,大學內亦有販售腳踏車學生票。

乘客未持有有效車票乘車,一經發現,可被罰款60歐元。

票價

柏林地鐵的售票系統由柏林-布蘭登堡交通局(Berlin-Brandenburg Transit Authority, VBB)管理,分為A∕B∕C三個票價區(Tarifzone)。A區位於柏林市中心、城鐵環線內,B區涵蓋柏林其餘的地方,C區以行政區分為八個部份,其中波茨坦包括波茨坦-中馬克區域。

乘客可購買單區、複區的票證,柏林居民大多購買AB區票、郊區的通勤客則購買ABC區票。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