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柏爾主義
柏柏尔人的民族主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柏柏爾主義(法語:Berbérisme),又稱阿馬齊格主義(amazighisme),是指北非柏柏爾人的民族主義,主要流行於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反對文化上的阿拉伯化和政治上的泛阿拉伯主義[1][2]。

歷史
19世紀起,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令當地的柏柏爾人逐漸萌生有別於馬格里布阿拉伯人的民族認同,甚至產生了柏柏爾人的祖先來自歐洲,相較落後的阿拉伯人更為高貴的血統觀念[3]。在法國殖民當局推行去阿拉伯化和去伊斯蘭化運動的過程中,柏柏爾人成為關鍵群體,有着較高的法語入學率,帶來深重的世俗主義和民族主義觀念烙印[4]。
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卡拜爾人(柏柏爾人的一支)扮演了重要角色。卡比利亞是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主要陣地,民解組織的多名領袖也都是卡拜爾人,標誌着阿爾及利亞建國的蘇馬姆會議也是在卡比利亞召開的。然而,在阿爾及利亞獨立以後,掌權的阿拉伯主義者卻推行阿拉伯化和泛阿拉伯主義政策,定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為國語國教,並推行阿拉伯語教育,將柏柏爾人異化和邊緣化[5],還在卡比利亞釀成持續兩年的武裝衝突,至少四百人喪命,民解組織中的卡比利亞人遭到廣泛迫害[6]。
進入20世紀80年代,柏柏爾主義復甦,以卡拜爾人為主的柏柏爾語群體試圖用政治示威和民間運動的形式爭取政治權利和文化認可,稱為柏柏爾之春。1980年3月10日,提濟烏祖大學的一次柏柏爾語文學講座被當局叫停,成為柏柏爾之春的導火索[7]。同時,大量柏柏爾人的政治組織和文化組織建立起來。1988年,阿爾及利亞通過新憲法,取消了結社的認證限制,許多地下活動的柏柏爾人組織得以通過官方註冊[7];1989年7月,柏柏爾人文化運動(MCB)在提濟烏祖召開了第一次正式會議,號召當局推進對柏柏爾文化和柏柏爾語的認可和承認,呼籲建立西方民主政治[8]。
1995年,阿爾及利亞政府成立阿馬齊格高級理事會,以推進柏柏爾語言的官方承認工作。當局聲稱此舉旨在「將全體阿爾及利亞人的民族文化和認同的一部分予以恢復,絕非對某個特定地區和群體的文化或語言權利的認可[7]」。1996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將阿爾及利亞民族的定義修改為「阿拉伯性質、伊斯蘭教和阿馬齊格性質」[7],但在後文又着重強調「阿爾及利亞是伊斯蘭之地,大馬格里布地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阿拉伯國家、地中海國家、非洲國家」。同年9月,柏柏爾主義者在法國宣布組建世界阿馬齊格大會。
阿爾及利亞政府在1991年通過法令,宣稱阿拉伯語是唯一合法的語言。法令預定在1998年7月5日生效,在當時激起柏柏爾人的強烈抗議。6月25日,柏柏爾人歌星盧內斯·馬圖布被伊斯蘭激進組織刺殺,在其於6月28日舉行的葬禮上,10萬柏柏爾人發起示威,釀成暴力衝突[7]。最終在2002年,柏柏爾語被當局定為官方語言,與阿拉伯語並列[7]。
在阿爾及利亞以外的地區的柏柏爾人也有爭取文化認同的趨勢,但境遇不同。摩洛哥有一些被邊緣化的柏柏爾主義組織,其中最著名的是2005年成立的阿馬齊格摩洛哥民主黨(Parti démocrate amazigh marocain),主張柏柏爾認同和世俗主義,2008年被當局取締,但轉入地下活動。馬里的圖阿雷格人組織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在2012年宣布獨立,建立阿扎瓦德國[9],後遭鎮壓而終結。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原住民關切人是柏柏爾人一支,當地的民族主義組織也有柏柏爾主義主張[10][11]。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