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泉天主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泉天主堂
Remove ads

柏泉天主堂,是一處天主教活動場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街道劉家咀。該天主堂原隸屬於清末在柏泉地區創建的天主教修道院柏泉小修院(全稱:漢口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1])。內有多處建築設施,現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董光清亦葬於此。

事实速览 柏泉天主教堂, 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天主教在柏泉地區的早期發展

道光22年(1842年),天主教湖廣教區首任主教李文秀來到柏泉地區並在此處購地修起了最早的「聖安多尼小修院」,但不久後便遭封閉。此後教會又租用附近的一座廟宇開辦學校,但被鄉民發現後又遭驅逐。[2]:918

修道院的建立與發展

Thumb
活動點門前的信息介紹

光緒2年(1876年),天主教會在柏泉劉嘴購地興建本堂,另外在今紅星八房灣及茅廟集設分堂[2]:918。截至光緒18年(1892年),該大院中除宗教活動性質外,還有男孤兒院與公學聖家小學[3]:70[1]。光緒27年(1901年),湖北東境宗座代牧宗座代牧江成德田瑞玉在柏泉天主堂本堂修建方濟各會初學院和教區小修院,並於光緒29年(1903年)5月建成辦學。民國35年(1946年)之前,柏泉小修院的院長均為意大利人,依次為:施善樂、馬錫良、畢天爵、丁維揚、雷世善、路蘭。1946年後,中國籍神父鄭學文擔任院長[1]

1949年後,聖家小學停辦[3]:70。1952年修道院停辦[2]:918。至停辦前,共有700餘人在柏泉小修院修習修生,其中在此畢業後進入大修院成為神父者約60餘人[2]:918

改作他用

柏泉小修院停辦後,先交解放軍軍政大學,後又改湖北省血吸蟲病防治所。最後改交漢陽縣第九中學使用,該中學後改名「柏泉中學」[2]:803,919。其中,小修院教堂用作學校禮堂[1]。1989年東西湖區準備將修院歸還教會,並為柏泉中學修建新的校舍[2]:919

宗教活動再開

1994年,柏泉中學搬出,武漢市天主教會收回大院,並對教堂進行修復[2]:919。修復後同年此處恢復宗教活動[註 1]。1996年後,教區指派神父魯樹民、彭和洋管理。[4]:106[2]:9192001年,天主教武漢教區漢口修女院遷入此處[5]。現天主堂內有教徒居住,負責維護教堂[1]

院落

柏泉天主堂院落中的建築大體保存原貌,建築占地約三公頃。其中涵蓋多座建築,主體建築為2幢坐北朝南、平面呈「丁」字形的建築,另有聖堂、修道院和廚房等輔助建築[1]。在大院中,還有董光清主教等墓冢所在的墓地以及董光清紀念堂[6]

東樓及西樓

Thumb
Thumb
西樓(左)與東樓(右)

東西兩樓均為兩層意大利風格建築,兩座建築間有棧橋相連。東樓主要用作教學,起初名為「湖廣聖家書院」,後又改兩湖公學,最後定名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內設神學院和中學課堂,共有教室10間。西樓為辦公室,神甫、修士和教師住房,學生宿舍。[1][2]:919

禮堂

內部使用的教堂(禮堂)建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註 2],約200餘平方米,該堂奉聖家為主保,又名聖家堂,或稱柏泉劉家嘴堂、柏泉天主堂。[1][2]:919

其他建築

文物保護

Thumb
文物保護標識,位於東樓前

1987年10月,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將教堂以柏泉天主堂古建之名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2011年,以「柏泉天主教堂」的名義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7]

文物的保護範圍:柏泉天主教堂本體及周圍一定範圍。四至:以教堂外牆為界,北面向外延伸22—28米至現狀道路,西面向外延8—26米至外圍圍牆線,南面向外延伸9米至外圍圍牆線,東面向外延伸6—20米至外圍圍牆線。[8]

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至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8]

備註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