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盜跖

春秋时期大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ㄓˊ(?—?),春秋時期人物,姬姓,名,一作。傳說中的大盜,魯國大夫柳下惠之弟,率領盜匪數千人,人稱「盜跖」,與楚國大盜齊名。

簡介

盜跖原名不詳,因為古書記載,黃帝時有一大盜名為「跖」,於是化名為「盜跖」[1]

莊子·盜跖篇》載,跖為魯國大夫展禽(柳下惠)之弟,說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司馬遷稱盜跖竟得以壽終[2],但不知根據。

在《盜跖》篇中假託盜跖與孔子之間的對話,一方面以一種激進的角度表達了道家絕聖棄智、保身全命的理念;另一方面又以盜亦有道的論說延續了莊子一書的諷世主題,在此文本中的跖亦表現出強烈的道家色彩。

由於盜跖諸匪好「取人婦女」,華北地區信奉盜跖為娼妓的守護神,尊之為「白眉神」。[3]

《莊子·胠篋》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正面評價

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賀新郎˙讀史》,毛澤東,1964年

毛主義者認為,盜跖是一位與奴隸制度作鬥爭的起義領袖。[4][5]

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期間,《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將盜跖稱為「中國歷史上奴隸起義軍中最傑出的領袖」,他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6]。關於《莊子·胠篋》中關於「盜亦有道」的一段問答,文章將其理解為是盜跖向部下說明自己進行革命行動的方法。盜跖反對孔子的仁義道德,將孔子稱為「巧偽人」。而以孔子為首的奴隸主階級為了貶低他,把他誣稱為「盜跖」。[7]

流行文化

動畫

  • 秦時明月》(2007年):由賈志超→崔巍配音。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