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核星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核星團
Remove ads

核星團(nuclear star clusterNSC)或緻密星核(compact stellar nucleus,有時也稱為年輕星核)是在多數星系中,靠近其質量中心,有著高密度和高光度恆星集團[1]

Thumb
使用甚大望遠鏡上的NaCo儀器,配合調適光學在紅外波段拍攝到我們銀河系的核星團。

核星團是較暗的、低質量星系的中央大質量物體,而其中可能不存在超大質量黑洞或黑洞的質量可以忽略不計。在許多大質量星系中,完全沒有核星團。但有一些星系,包括銀河系,已知擁有超大質量黑洞和相當質量的核星團[2]

性質

核星團存在於大多數可以充分解析(分辨)的星系中[3]

  • 至少50%的早期螺旋星系(Sa-Sc型)
  • 至少˙75%的晚期螺旋星系(Scd-Sm型)
  • 至少70%的球型的星系(S0和E型).

核星團是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星團。儘管它們的有效半徑不大於2到5秒差距,在紅外線中的視星等介於-14和-10等之間時,它們的平均亮度是球狀星團的40倍。動態質量為106至108太陽質量,它們處於球狀星團所能達到述職的頂端[3]

大多數核星團包含古老(至少10億年前)和年輕星族的混合體,並顯示出在過去一億年內形成恆星的跡象[2]

形成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ir formation are not entirely known, hypotheses provide four possibilities: 儘管其形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提供了四種假設的可能性:[4] [5]

  • 核星團起源於其它地方,被一個中心黑洞捕獲。
  • 核星團是由於氣體闖入在離星系中心一定距離的地方而形成的。
  • 上述各種可能性的結合。其中被捕獲物體的引力勢,例如矮星系的核,通過被困在星系中心附近的氣體,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 核星團是由於動態摩擦與背景恆星合併星團,隨後遷移到銀河系中心而形成的[6]

與球狀星團的關係

由於核星團出現在大多數類型的星系中,他們在星系融合後依然存在所產生星系的中。這是球狀星團形成的假說,因此球狀星團可能是被排除在氣體發生率之外的核星團遺骸,在這些核星團中沒有新的恆星形成[7]

然而,根據其他假說,核星團可能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捕獲的球狀星團融合,並被動態摧毀的結果[8]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