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奧爾格·維蒂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奧爾格·維蒂希(德語:Georg Wittig;1897年6月16日—1987年8月26日),德國化學家,1979年因醛或酮與三苯基磷鎓內鹽之間的維蒂希反應,並將其發展用於烯烴合成之中而與赫伯特·布朗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生平

1897年6月16日生於德意志帝國柏林。出生後不久,隨家人遷居卡塞爾。1916年入圖賓根大學,開始研習化學。一次大戰時受徵召從軍。戰後,他向卡爾·弗雷德里希·馮·奧沃斯請求,進入馬堡大學讀書,三年後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奧沃斯說服了維蒂希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926年獲得大學任教資格。他也和卡爾·齊格勒成為好朋友。

1931年維蒂希與奧沃斯研究組的同事Waltraud Ernst結婚。1932年,他接受Karl Theophil Fries的邀請,到布倫瑞克工業大學擔任教授。隨着納粹分子想趕走弗賴斯,維蒂希的處境也愈加艱難。在1937年弗賴斯被強制從大學退休後,他接受了赫爾曼·施陶丁格的邀請,到弗萊堡大學任教。這部分是因為在維蒂希有關立體化學的書中,他支持了施陶丁格當時被廣泛批評的大分子學說。1942年,維蒂希和洛曼報道了維蒂希重排反應

1944年,維蒂希接替Wilhelm Schlenk,擔任[圖賓根大學]]化學系主任。1954年他發現了醛或酮與三苯基磷鎓內鹽之間的維蒂希反應,在烯烴合成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6年,將近六十歲的維蒂希接替Karl Johann Freudenberg,擔任海德堡大學有機化學系主任。這在當時並不尋常,但新建立的有機化學系與其和巴斯夫的緊密關係讓維蒂希接受了這一職位。他在海德堡大學的科研工作一直延續到1967年退休之後,直到1980年還在發表文章。1987年8月26日逝於海德堡。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