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蘭道魚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蘭道魚龍屬(學名:Grendelius)是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魚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侏羅世(啟莫里期至提通期)的英國和歐洲俄羅斯。它是種長約4公尺(13英尺)的中型魚龍類。[1]
Remove ads
分類

模式種噬咬格蘭道魚龍(Grendelius mordax)是於1976年根據CAMSM J.68516即英國啟莫里黏土組發現的完整顱骨及相關顱後材料所描述,[2]後來被重新歸入扁鰭魚龍,因為當時認為二者差異過小,不足以建立新屬甚至新種。[3][4]
葉菲莫夫於1998年根據俄羅斯伏爾加地區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偽斯基泰菊石帶(Pseudoscythia Zone,晚侏羅世晚提通階)發現的單件標本(正模標本)命名了魚龍類新屬偽斯基泰奧茨舍夫魚龍(Otschevia pseudoscythica)。[5]後來阿爾坎蓋爾斯基於1998年從俄羅斯薩拉托夫提通階岩層中描述了朱氏扁鰭魚龍(Brachypterygius zhuravlevi),隨後將其更名為朱氏奧茨舍夫魚龍(Otschevia zhuravlevi)。[6][7]邁施與馬茨凱於2000年提出這兩個俄羅斯分類單元互為異名,並將新組合偽斯基泰扁鰭魚龍(B. pseudoscythicus)歸入扁鰭魚龍。[8]格蘭道魚龍與奧茨舍夫魚龍因此成為扁鰭魚龍的次異名。阿爾坎蓋爾斯基另於2001命名了亞氏奧茨舍夫魚龍(Otschevia alekseevi),同樣來自俄羅斯晚的侏羅世地層。[9]麥高文與藻谷(2003年)認為這些俄羅斯分類單元均為極端扁鰭魚龍(B. extremus)的次異名,[4]邁施(2010年)則持保留意見,並將噬咬扁鰭魚龍(B. mordax)視為獨立物種。[10]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格蘭道魚龍完全不同於扁鰭魚龍模式種,在扁鰭魚龍亞科中更為衍生,且與扁鰭魚龍的關係近於短鰭魚龍。奧茨舍夫魚龍則被視為格蘭道魚龍的次異名。[1]
以下分支圖來自澤維科夫與雅各(2020年)的分析,顯示了本屬在大眼魚龍科中可能的系統發育位置。[11]
大眼魚龍類 Ophthalmosauria |
| ||||||||||||||||||||||||||||||||||||||||||||||||||||||||||||||||||||||||||||||||||||||||||||||||||||||||||||||||||||||||||||||||||||||||||||||||||||||||||||||||||||||||||||||||||||||||||||||||||||||||||||||||||||||||
Remove ads
參見
- 魚龍列表
- 魚龍類研究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