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遇春 (清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遇春(1760年或1761年—1837年),字時齋,清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將、大臣。楊遇春出身乾隆44年武舉,隨後在軍中被福康安賞識並提拔,跟隨其征甘肅石峰堡、臺灣、廓爾喀,皆有戰功。而後更是一路平苗亂、平川楚白蓮教亂、張格爾之亂等。累官至陝甘總督,並獲封一等昭勇侯,過世後諡號忠武,故稱之「楊忠武侯」。[1]
Remove ads
生平
乾隆四十四年,武舉出身;乾隆年間,屢從福康安作戰[2],升守備;乾隆六十年(1795年)從往貴州,鎮壓苗族起義;於嘉慶二年隨額勒登保到湖北,轉戰秦蜀,平定白蓮教川楚教亂;嘉慶十八年為參贊大臣,從那彥成鎮壓天理教起事,克滑縣;道光五年(1825年)任陝甘總督,次年出兵平定張格爾叛亂[3]。後以年老辭官,進一等昭勇侯;諡忠武[4]。
評價
- 《清史稿·列傳一百三十四》:「遇春結髮從戎,大小數百戰,皆陷陣冒矢石,未嘗受毫髮傷。仁宗詢及,嘆為『福將』。治軍善於訓練,疲卒歸部下即膽壯,或精銳改隸他人,仍不用命。將戰,步伐從容,雖猝遇伏,不至失措。俘虜必入賊三月以外始誅,老稚皆赦免。馭降眾有恩,尤得其死力。操守廉潔,治家嚴整,子弟皆謹守其家風。……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
影響
後代
- 子:楊國楨,二代昭勇侯,曾任河南布政使,官至閩浙總督。
- 孫:楊炘,三代昭勇侯,組織昭勇軍鎮壓四川起義,陣亡。
參見
- 曾文正公文集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