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檳城觀音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槟城观音亭
Remove ads

檳城椰腳街觀音亭(英語:Guan Yin Temple Penang),又名廣福宮(英語:Kong Hock Keong Temple),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椰角街英語Pitt Street, George Town的一座華人民間信仰場所(廟宇)。該廟建於1728年,是檳城州最古老的廟宇。

事实速览 檳城椰腳街觀音亭, 基本資訊 ...

廟宇起初是為了祭拜海神媽祖而建立的。[1][2]1786年,喬治市開埠後,隨着大批華南移民湧入這座城市(新埠),帶入觀音信仰,導致這座廟宇在1800年轉為供奉觀世音菩薩。那時,廟宇也開始充當敵對的廣東人閩南人社區之間的中立調解者。[3][4]

雖然廟宇的世俗功能後來被移交給了檳州華人大會堂(PCTH),但它在華裔檳城人中仍具有宗教意義。廟宇仍然是觀音誕、玉皇大帝誕辰等華人節日的重要地點,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各地的信徒。[2][5][6]

Remove ads

歷史

這座廟宇建於1728年,建造費用為4,000西班牙銀元[7]。最初供奉的是媽祖,福建人敬奉的海神,被視為航海者的守護神。建廟時,檳城島人口稀少,而廟宇選址也相對靠近海邊,由海上遷徙而來的福建人興建。[8]

廟宇於1800年進行整修,在此次翻修過程中,將主神由媽祖更換為觀音。同時也增設了其他華人信仰的神祇,如關羽與大伯公,反映出當時喬治市華人社區逐漸趨於多元化。隨着喬治市自1786年建立以來,華人移民數量不斷增加,多個華人方言族群相繼在當地定居,其中包括廣東人。[9][10]

由於福建人與廣東人之間的糾紛日益增多,廟宇逐漸承擔起調解雙方矛盾的社會角色。早期的廟宇由一個由福建人與廣東人平等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共同管理,因而能夠作為議事機構與仲裁平台,為19世紀中葉之前的檳城華人社區提供協調服務。[11]

隨着各華人群體之間矛盾的加劇,最終於1867年爆發檳城暴動。為緩解局勢,在1881年成立了檳州華人大會堂,接替廟宇在世俗事務中的仲裁職能。此後,廟宇逐漸回歸其宗教功能,繼續在檳城華人社會中扮演信仰中心的角色。[12]

據傳,這座廟宇擁有神奇的力量,自1728年建立以來多次遭遇攻擊卻未受嚴重破壞。例如,1941年12月日軍轟炸併入侵檳城時,廟宇安然無恙。此後至1960年代前後,廟宇亦經歷過幾次襲擊,依然保存良好。最近一次整修工程則是在2012年至2017年間進行。

Remove ads

特色

這座廟宇深受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影響,擁有典型中式廟宇的飛檐屋頂,巨大的廟門上繪有道教與佛教神祇圖像。屋頂由盤龍柱支撐,屋脊裝飾着多尊龍形雕塑。廟宇前方設有一座面向東側皮爾街的大庭院。

整座廟宇依照風水原則建造,共有三口水井:一口位於正殿右側,另一口在前庭院,還有一口藏於觀音主壇下方。庭院的水井供公眾使用,而正殿旁的水井則專供僧侶使用。相傳那口隱藏在主壇下的水井,其泉水具有藥用功效。

圖庫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