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權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權會(490年代—570年代),字正理,南北朝北齊學者,河間郡鄚縣(治今河北省任丘市北)人。
權會志向高潔,性情沉穩文雅,舉動遵循禮儀規範。年少時學習鄭玄注《周易》,深入探究其中深奧隱秘的義理,精妙地領悟了其中幽深微妙之處;對《詩經》《尚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他也能通曉其中文辭與義理,學識廣博完備;同時,他還懂得通過觀察風向占卜吉凶的 「風角」 之術,能精妙辨識天象變化所蘊含的徵兆。
東魏武定初年,權會被本郡舉薦為孝廉,在策問考試中位列上等,初次為官便擔任四門博士。僕射崔暹引薦他做自己的館客,對他十分敬重,還讓自己的世子崔達拏以對待老師的禮儀侍奉權會,權會也因此聲名遠揚。崔暹想舉薦權會與馬敬德等人擔任諸王的老師,權會性情恬淡安靜,不羨慕榮華權勢,以做官為恥,堅決推辭。崔暹也明白他的心意,於是不再舉薦。不久,權會接到尚書府的文書徵召,參與撰寫國史,並監管太史局事務。北齊皇建年間,他轉任中散大夫,其餘職務不變。
權會擔任的職務雖然繁多,但從未中斷講學授業。他性情溫和怯懦,平日裡好像不善言辭,可一旦遇到時機,應對他人的詰問辯駁時,卻能應答如響,反應迅速。他言行必定依據古訓,言辭從無虛妄,因此被儒家學者推崇。當時,貴族子弟中仰慕他品德道義的人,有的直接到他家中求學,有的寄宿在他鄰居家,利用白天黑夜的空閒時間,跟隨他學習。權會總是愉快地為他們講解闡說,從不懈怠。儘管權會懂得風角之術、能辨識天象,但在私人居所中,從不提及這些內容;學生中有請教的,他也始終不講解。他常說:「這類學問可以理解,卻不可言說。各位都是貴族子弟,不會憑藉這種技藝謀求仕途,何必多問呢?」 權會只有一個兒子,也不把這種方術傳授給他,他就是如此謹慎周密。有一次,權會讓家人出門遠行,過了很久都沒回來。出行的人返回時,眼看就要到家門口,卻遇上大雪,只好在別人家中暫時歇息。當時權會正在學堂講學,忽然有一陣旋風快速刮來,把雪花吹進屋內。權會笑着說:「出行的人已經到了,不知為何中途停留。」 於是派人到某個地方去尋找,結果正如他所說。權會每次為別人占卜,無論事情大小,結果必定應驗。但他只用《易經》的爻辭、彖象來辨別吉凶,關於《易經》占卜的其他相關內容,始終不再多提。
權會原本出身貧寒,家中沒有僕役。起初擔任助教時,總是騎着驢上下班。而且他負責的事務繁多,常常需要四處奔走,等到處理完公務回家吃飯,往往天色已晚。有一次,他夜裡走出城東門,當時更漏已盡(已是深夜),權會獨自騎着驢。忽然出現兩個人,一個人牽住驢頭,一個人跟在後面,好像是來幫忙的。這兩人行動輕飄,與常人不同。漸漸地,權會偏離了原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他心中十分奇怪,於是誦讀《易經》上篇。還沒讀完一卷,前後跟隨的兩個人突然消失了。權會也不知不覺從驢上摔下來,隨後陷入昏迷,直到天亮才甦醒。這時他才發現,摔驢的地方就在城外,距離家只有幾里地。
權會有一個兒子,字子襲,聰明機敏,治學勤奮,年幼時就有成年人的器量。可惜兒子不幸早逝,送葬的人都為這件事悲痛不已,權會卻只哭了一次就不再悲傷,當時的人都推崇他通達天命、安於世事的態度。北齊武平年間,權會從官署返回自己的宅第,在路上毫無緣由地從馬上摔下來,從此不能說話,隨後突然去世,時年七十六歲。他曾注釋《易經》一部,在世間流傳。權會一生都害怕騎馬,後來因地位聲望所迫,不得不騎馬,最終果然因騎馬出事而離世。[1][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