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正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正知依據印度原語的不同,分別指:
詞義
正知在漢譯佛典中,其原語有三種類型:
- 巴利語作sammappaññā,梵語作samyakprajñā,譯作正慧(「正」或又譯作「等」,變成「等慧」),但prajñā在舊譯中既翻作慧,也翻作智,所以又譯作正智(或又寫作正知)。通常是以「如實正觀」、「正慧如實知見」、「正慧如實觀察」等語句表達,例如《迦旃延氏經》梵本作「yathābhūtaṃ samyakprajñayā paśyato」[1],巴利語本作「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passato」,漢譯本譯為「如實正觀」[2]、「正觀如實」[3]、「如實正知(智)見」[4]、「正智如實知見」[5]、「正慧如實知見」[6],又或者梵語「yathābhūtaṃ samyakprajñayā draṣṭavyam」,巴利語作「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ṃ」,其漢譯為《集論》「正慧如實觀察」、《破僧事》「如實遍知,應如是見」等。根據《雜阿含136經》,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觀見色、受、想、行、識者,是名正慧。
- 巴利語作sammāñāṇa,梵語作samyagjñāna[註 1],譯作正智(或又寫作正知)。有學能成就八正道,阿羅漢則成就十支,為八正道加上正智和正解脫。此處的正智是指阿羅漢獲得能從輪迴解脫的智慧,如實了知煩惱已斷除,不復生起之智[7],即五分法身中的「解脫智見」。佛陀所獲得的智慧是一切知、一切見,稱為無上正遍知,又譯作無上正智、無上正等正覺等。
- 巴利語作sampajañña、sampajāna,梵語作saṃprajanya、saṃprajñāna、samprajāna,譯作正知,因為知、智通假常混用,舊譯中或寫作正知,或寫作正智[註 2]。通常是以「正念正知」(或譯作「具念正知」)的語句表達,是在行住坐臥等日常威儀中隨時注意行動背後的念頭,保持在正念和正確清楚了解的狀態。正念和正知是意律儀和根律儀的體性,是四念處的基礎,也是第三禪五支中的兩支[12][13]。巴利語註解又將正知分為四種類型: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不癡正知[14]。
Remove ads
註解
- 又或者,如《雜阿含621經》「正知(智)善解脫」對應的巴利語為「sammadaññāvimuttā」,其梵語為「samyagājñāvimukta」。
- 除了「正知」、「正智」,還有譯作「知」(實叉難陀譯本《華嚴經》):「勤勇ātāpī、念smṛtimān、知saṃprajānan」)、「智」(《大智度論》:「念、智,受身樂」)、「慧」(佛馱跋陀羅譯本《華嚴經》:「成就念、慧,身受樂」)、「智慧」(《大智度論》:「常當一心smṛtimān、智慧saṃprajānan,勤修精進ātāpī」)、「善慧」(真諦譯本《俱舍論》:「合善慧正念,各說意根護」)、「正慧」(《佛本行集經》:「正念、正慧,身受安樂」)、「安慧」(《成實論》:「憶念、安慧,受身樂」)、「巧慧」(《大智度論》:「二法:念、巧慧。」)、「正解了」(《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勤勇、繫念,得正解了」)、「觀察」(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8])的例子。或又翻「正知」為「具諸威儀」(見《遊行經》)、「攝持威儀」(見《四分律》)、「勿生異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或不另外翻出,附屬在對應至「念」的文句之中(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正念安住」[8]、《增壹阿含經》「諸忘失」[9]、《十住經》「一心」[10]、《五分律》「繫念在前」[11]等)。另外,《長阿含經》中將「心一境性」和「正知」都譯作「一心」,如《布吒婆樓經》「滅有覺、觀,內喜、一心(巴利語:cittekaggatā,梵語:cittaikāgratā,心一境性),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捨喜修護,專念、一心(巴利語:sampajāna,梵語:samprajāna,正知),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清淨,入三禪。」。「正知」翻作「一心」又見於《阿摩晝經》和《四分律》,《五分律》[11]又翻作「一其心」。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