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郡顧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吳郡顧氏是中國一個以吳郡為郡望的顧姓家族,曾與吳郡陸氏、吳郡朱氏、吳郡張氏並稱「吳郡四姓」[1]:289。明代以後,又稱武陵顧氏,顧姓人士多自稱武陵顧氏[2]。
歷史
相傳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越王勾踐裔孫搖因滅秦之功,受封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浙江省溫州市)。東海王搖封其子為顧余侯,遂「顯跡吳郡」。後世子孫逐漸以爵名為姓氏。顧余侯亦被吳郡顧氏追溯為祖先[3]:131。
漢朝時,門閥士族興起。吳郡最知名的士族,即吳郡四姓——吳郡朱氏、吳郡張氏、吳郡顧氏、吳郡陸氏為首。與之類似,有「會稽四姓」之說,地位與吳郡四姓相當。在九品中正制中,兩者是鄉品二品以上的「高門」[1]:288—289。
吳郡顧氏等吳郡士族的興起,被認為是因東吳建國之故。東漢末年、孫策、孫權以吳郡為基地,創建基業。吳郡士族因此「早參霸業,而得以接近權力中心,且分享政權。」[1]:303四姓並稱,始於孫權執政的黃武年間[4]:36。
東吳丞相顧雍,是吳郡顧氏興起的關鍵人物[3]:131。顧雍是東漢明帝時人顧綜的裔孫[5]、顧奉的曾孫。顧奉做到二千石的地方大員——潁川郡太守。顧雍在丞相任上,執政十九年,其家族勢力達到頂峰,為家族傳衍六朝奠定基礎[4]:26—27。
晉滅吳之戰之後,吳郡四姓失去政治依附,勢力消退。當代研究者指出,一是,西晉初定孫吳,為孫吳舊人「甚為提防,慎加任用」;二是,孫吳舊人有失國之痛,對入仕西晉有所排斥。雖然入仕西晉的孫吳舊人不多,但吳郡四姓仍有北上為官者。顧雍之孫、顧榮是吳郡顧氏北上為官的代表人物[4]:40。
顧榮、陸機、陸雲等吳郡士族入仕西晉,受到北方士族的歧視、排擠。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東晉時,士族分為源於北方的僑姓世族和南方的吳姓士族。王、謝等僑姓世族與皇帝分享政權。顧榮雖迎接晉元帝南渡,但在生前官職不顯。有研究者認為,王謝等士族打壓本地吳人有關[4]:42。日後,李善在註解吳郡四姓的代表人物時,以顧榮為吳郡顧氏的代表[1]:289。顧眾、顧和之後,吳郡顧氏再無出其右者,基本是中下層官員[4]:45。
劉裕建立劉宋,中下層士族和武將階層成為南朝政權的統治基礎。吳郡四姓也受此影響,有不同發展。顧憲之、顧協、顧野王是齊、梁、陳時期最為知名的吳郡顧氏人物[4]:46。日後,江南地區的顧氏多自認為是顧野王后裔[3]:131。顧子喬、顧歡、顧黯等人則以儒學或文字知名。有研究者指,「整個南朝時期,吳郡顧氏家族再也沒有出現們高權重的人物,州郡大臣已屬罕見,遑論省閤重臣了。」[4]:47
至明朝,吳郡顧氏已稱武陵顧氏。「武陵」被誤為是郡望,錯誤的解釋為武陵郡。有研究者指,「武陵」實是今蘇州市吳江區蘆墟鎮的武陵溪[3]:130。
Remove ads
相關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