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霖基督教聖會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武霖基督教聖會堂,又名基督教聖會堂畫河基督教堂登州聖會堂(英語:Tengchow Church)、牌坊街教堂/戚家牌坊街浸會堂(英語:Monument Street (Baptist) Church, Tengchow)、蓬萊南街基督教聖公堂等,是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紫荊山街道武霖社區畫河西路的一座帶鐘樓的磚木結構硬山式教堂建築。

事实速览 武霖基督教聖會堂, 國家/地區 ...

武霖基督教聖會堂建於1872年,是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它曾是美南浸信會山東半島的基地,因慕拉第(英語:Lottie Moon)曾在此傳教而聞名,現由蓬萊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蓬萊基督教會管理,作為宗教場所向大眾開放。它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北側是戚繼光故里戚繼光牌坊在其附近。

Remove ads

建築

武霖基督教聖會堂建築長20.8米、寬11.25米、面積185.22平方米,坐東朝西,由禮拜堂和聯體鐘樓構成。教堂外有鐵欄,並掛有「蓬萊基督教會」牌及各級文保牌。西側大門上方有「聖會堂」三字,進去即為鐘樓,鐘樓外觀保留西式風格,內有兩層,一層為玄關、門廳,有兩門直通禮拜堂;二層為儲藏室,上懸銅鐘一個。東側禮拜堂一層,上方由瓦覆頂,外側是磚和白灰牆。室內高4米,東側中央是講壇,亦可作洗禮池,講壇兩側是更衣房,西側設長條木椅若干,1995年《蓬萊縣誌》稱「可容納360人」;禮拜堂東側有耳房一個。西門前有西式紀念碑「大美國女教士慕拉第遺愛碑」一個,碑高1.45米、底寬0.5米、上寬0.35米;門內牆上嵌有「高師母紀念碑」一個。[1][2][3]

歷史

建成

1858年(咸豐八年),登州府城(蓬萊縣)因《天津條約》而開埠。此後,相當數量的傳教士來到登州建立教會組織。1862年(同治元年)10月,美南浸信會傳教士海雅西(英語:Jesse Boardman Hartwell, Jr.)於登州建立了第一個浸信會組織(「北街教會」,英語:North Street Church,因海雅西住在北街而得名)。1863年(同治二年)8月,另一位浸信會傳教士高第丕(Tarleton Perry Crawford)也來到登州與海雅西共事。後來兩人之間在傳教方針等各種事務上意見相左,關係逐步惡化,高第丕因而在1866年(同治五年)自立門戶,建立了第二個浸信會組織(「牌坊街教會」,英語:Monument Street Church,因高第丕住在戚家牌坊街而得名),同北街教會對立。兩人兩教會因各種原因矛盾不斷,一直持續到1892年(光緒十八年)高第丕離開美南浸信會,武霖基督教聖會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成的。[4]

自1866年(同治五年)自立門戶開始,高第丕長期以他牌坊街住所前院的小房間作為布道場所[5]。不過到1871年(同治十年),他意識到那裡已無法再容納更多會眾[5],而且也不夠吸引信徒,這無疑影響到了他的傳教事業——因為各種原因,他並不比海雅西更受歡迎,且在教派鬥爭中落於下風[6]。因此,他在住所附近、畫河西岸承包了一塊地皮,向美南浸信會董事會申請了三千美元撥款(撥款在數年後兌現),並於次年自費建成了一座新的禮拜堂(Chapel)[5],也即登州聖會堂。時任美南浸信會海外宣教委員會秘書(英語:Secretary of the Foreign Mission Board亨利·艾倫·塔珀(英語:Henry Allen Tupper)如此描述這座禮拜堂[5]:「Everybody,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says it is a most beautiful structure,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are fine......The audience room is capable of seating two hundred and eighty persons.【所有人——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國人——都說這是一座很漂亮的建築,聲音效果很好……會客室足以坐下280個人。】」

當時的登州聖會堂,據1995年《蓬萊縣誌》所說是西式建築,且有三層的鐘樓[1]。它是華北地區第一座浸信會教堂。大英浸信會李提摩太(英語:Timothy Richard)主持了登州聖會堂的第一次布道[5]

第一次運作

此後數十年,登州聖會堂都是登州浸信公會的主要活動場所。它的格局並沒有大的改變。張謇曾經到訪登州見到教堂,並留下「崒焉出乎一邑之中」的評價[7]。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日本軍艦對登州的轟炸[8]和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登州的義和團運動並沒有使教堂被破壞,後者可能是因為時任蓬萊縣知縣李於鍇在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登兵備道李希傑的支持下大力「保教擊匪」,而外國教士又迅速遁至煙臺等地之故[9]。當然,此刻高第丕已經離開美南浸信會,在泰安建立了自己的傳教組織,並在這一年因義和團運動離開了中國。登州浸信公會的傳教士因為高第丕脫會及美南浸信會傳教策略的改變而減少[10],我們也並不知道這之後有誰在管理教堂,也許有海雅西(1905年離開登州)、浦其維(長期活動在黃縣)和慕拉第(1912年12月離開,不久後逝世)等人。此時美南浸信會的傳教重點在黃縣、掖縣等地。

1911年(宣統三年)和1915年(民國四年),登州(蓬萊)的教徒在登州聖會堂分別為去世的高第丕夫人(「高師母」、Martha Foster Crawford,1909年逝世)與慕拉第立下了紀念碑。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浸信會全國少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黃縣召開,部分與會人士在會議途中到蓬萊縣參觀,併到訪了登州聖會堂,中國牧師臧安堂和海雅西的女兒海愛壁(Anna Burton Hartwell)隨同他們。訪客之一的姜建邦如此描述道[11]:「那是一座不很高大的樓房,但會堂的鐘樓子卻是全城最高的建築物。院裡有慕拉第教士(Miss Lottie Moon)和高師母(Mrs.Crawford)的紀念碑。會堂外面是該會設立的慕德小學。有名的戚家牌坊,就在會堂的外邊。」

抗日戰爭於同時間全面爆發,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日軍進占蓬萊縣後,聖會堂宗教活動中斷[12]。全縣基督教公開活動於1941年(民國三十年)終止[13]。日本興亞宗教協會1941年所編《華北宗教年鑑》中,稱蓬萊縣有三個教堂(一個天主教堂、兩個基督教堂),其中並沒有符合登州聖會堂的記錄[14]

Remove ads

第二次運作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期間,武霖基督教聖會堂的具體情況不詳,我們只知道它沒有像同城的長老會耶穌堂那樣被拆毀。解放後,聖會堂的宗教活動曾恢復一段時間,後來又暫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該堂關閉並成為駐軍某部倉庫。[12]

1987年,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吸引國外遊客,蓬萊縣人民政府決定收回並重新開放聖會堂,並出資修復了教堂建築[1]。1988年10月,教堂正式恢復使用,並成立三自愛國教會[13],第一任牧師是秦迦業[15][16]

2001年,蓬萊基督教會在聖會堂南側修建了一座新教堂[15]。2013年,聖會堂作為一座「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列入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7]。2019年10月,聖會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政府多次出資對其進行修繕,並建設了消防設施[19]。2020年,蓬萊區對其進行了全面修復[20]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