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元音附標文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元音附標文字梵文𑖀𑖎𑖿𑖬𑖨 akṣara 阿叉羅),又稱音素音節文字(英語:abugida, alphasyllabary, neosyllabary, pseudo-alphabet),是一類以輔音字母為主體、元音以附加符號形式標出的表音文字。該書寫系統的主要特點是:輔音字母本身即有元音,一般是/a/,構成一個音節;其它元音字母一般附加在輔音字母的周圍(上下左右均有可能),替代預設元音,以改變音節的讀音。南亞和東南亞的梵文文化圈普遍使用元音附標文字作為其書寫形式。

事实速览 文字, 文字系統類型(維基數據:Q119520394) ...
Remove ads

特徵

藏文中,字母ཀ本身表示/ka/,附標上元音後,ཀི表示/ki/,ཀུ表示/ku/,ཀེ表示/ke/,ཀོ表示/ko/。

這種書寫系統美國語言學家彼得·T·丹尼爾斯劃分出來。

元音附標文字和音節文字輔音音素文字全音素文字都有一定區別。

歷史

最早的元音附標文字是早於公元前三世紀出現的婆羅米文佉盧文。兩者皆源自輔音音素文字阿拉米字母婆羅米文演化出了今天亞洲所有的元音附標文字。

應用範例

使用元音附標文字的語文有: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