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母 (鹽月桃甫)
日本藝術家鹽月桃甫的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母》是日本畫家鹽月桃甫在1932年期間所完成的油畫作品,該作品描繪一名賽德克族母親和三名稚子身處在瀰漫硝煙的環境裡。該畫作被視為臺灣早期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之一。並於同年第六屆臺灣美術展覽會展出。原作現已佚失。
歷史
1930年,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賽德克達雅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霧社。隨後,日方展開強力鎮壓,導致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近滅族。這場原住民武裝反日事件後來被稱為「霧社事件」。
自1921年抵台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以來,鹽月桃甫對臺灣原住民族題材產生濃厚興趣,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畫作,這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核心。[1]霧社事件發生後,他開始繪製畫作《母》。[2]同一題材亦包含1934年創作的《霧社》,該畫現存於國立臺灣美術館。[3]
《母》完成後,鹽月憑自身作為臺展審查員的資格,將該作品送至第六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西洋畫部參展[4],此畫因而成為臺展畫作少數有批判色彩的代表作[5],其中鷗汀生(大澤貞吉)表示:[6]
母親的表情肖似不動明王,以及恐懼至極的兩個小孩搭配成很好的效果,可說是鹽月近來的傑出作品。[...]作者的繪畫本領雖然相當出色,卻總是偏好極端而片面的印象,不能開闢出寬坦的大道,偏要往原始叢林去,實在令人扼腕[...]然而,現在真的沒必要略為轉向光明面的觀點嗎?[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鹽月桃甫在1946年3月返回宮崎,其畫作遂留在臺灣,包含《母》在內的部分的作品均已佚失。
鹽月的學生許武勇曾對此畫作表示:「當時有勇氣膽敢描繪此主題的畫家,只有鹽月一人」。[8]2003年,由許武勇臨摹的複製品完成,並於2008年4月公開展示[9],這件複製品現於臺南市美術館典藏。[10][11]
Remove ads
作品內容
《母》與鹽月同期的畫作風格相近,該作品表達其對原住民族群的關懷與不捨,同時以無言的方式對日本政府的理蕃政策提出抗議。畫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母親與孩子驚恐且掙扎的眼神。畫作中的母親昂首站立,右肩托抱襁褓中的嬰兒,左手則護衛著膝下兩名驚恐至極的稚子。鹽月特意加高畫幅,以突顯母親的核心形象,畫面背景則隱約暗示了霧社事件期間,日本軍隊反擊時施放毒氣彈的場景。[12] [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