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格隕石坑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格隕石坑(Bürg)是位於月球正面東北部的一座撞擊坑,約形成於11億年前的哥白尼紀[1],其名稱取自奧地利天文學家,曾在1819年掩星事件中發現了心宿二伴星的約翰·托拜厄斯·比格(1766年-1834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位於被熔岩淹沒的死湖內,南面和東北分別毗鄰普拉納隕石坑和梅森環形山,往西越過死湖邊沿則坐落了突出的歐多克索斯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45.07°N 28.21°W,直徑41.04公里[3],深度約2.21公里[4]。
比格隕石坑是一座受磨損程度相對較輕的撞擊坑,外觀輪廓接近圓狀,環內壁分布有一些階地狀結構。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040米[4],內部容積約1268立方千米[4]。碗狀的坑底內坐落了一座高約900米的大中央峰[4],在它的峰頂上可看到一處醒目的小坑穴。
該隕坑的西側蜿蜒着一條全長約100公里,被稱作「比格月溪」的溝槽。
比格隕石坑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5]和《內側壁坡帶有暗黑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6]。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比格隕石坑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