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具體名稱在各地略有不同,民間通稱為萬歲館,是文革初期一類個人迷信的紀念性建築[1],主要建造於1968和1969年間[2],適逢文革狂潮中的建國二十周年紀念,在中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和其他中等城市均有建造[3],且建造時通常最大程度調動了當地人力、物力和財力 [2]。
時代背景
1966年,以中共中央下達《五一六通知》為標誌,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建築界也要「砸爛舊世界」、「建築新世界」,建築學會和《建築學報》被指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在黨內為資產階級代言,充當復辟資本主義的工具」。《建築學報》於1966年停刊,建築專家被指為「反動學術權威」和「黨內走資派」,幾無例外地受到了迫害,被批判下放到五七幹校從事體力勞動。全國的設計單位、科研院所基本癱瘓,大專院校的建築學科基本撤銷、停止招生。建工部所屬建築科學研究院、給排水研究設計院、標準研究所、專業設計室等機關單位被撤銷,資料、檔案、圖書、設備幾乎損毀殆盡,建工部本身也在1967年被軍事管制並在1970年被撤消,建工部所屬的施工設計、科研院校等各單位中的38.2萬人有29.1萬人被下放。[4][5][6]全國各地城市規劃管理機構停擺,城市建設陷入混亂,建築出版陷入沉寂,1967和1968年僅有四種書出版[1]。
萬歲館即在此背景下集中在1968、1969年間建設,正值文革高潮,毛澤東崇拜空前,又適逢中共九大和建國二十周年,為了向毛澤東「表忠心」、讓毛澤東思想「照耀萬代」,全國各地爭相舉全市甚至全省之力精心設計、選材、施工,代表了該時期最高的建築級別及最高的建築水平 [2]。
Remove ads
建築特徵
萬歲館的選址和主題會參考當地革命歷史因地制宜,如長沙分別在第一師範內和清水塘中共湘區舊址旁修建兩處;廣州在農民運動講習所旁修建;若革命舊址不在市區內,則將萬歲館建在城市中心廣場正面,象徵着「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1],如南昌、杭州、貴陽等地,其中有的不惜拆毀原址古建築,如成都拆除了市中心蜀王府舊址上明清古建築群及明代城牆。
萬歲館建造時的正立面多繪有毛澤東頭像(文革後多去除),作為文革建築(不同於「文革時期建築」)的代表,萬歲館普遍使用文革建築標誌性的形象明喻和數字暗喻(附會),建築裝飾之形象明喻如紅太陽、向日葵、火炬、紅旗等,分別寓意着的「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葵花朵朵向陽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旗漫捲西風」等,其中又屬葵花和火炬使用頻率最高;建築設計及尺寸之數字暗喻如3、4、5、7、20、5.16、7.1、8.1、10.1、12.26等,分別寓意着三忠於或三面紅旗或三個里程碑(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無限或四個偉大、五個里程碑(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七個里程碑(韶山、安源、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建國二十周年、文革紀念日、建黨紀念日、建軍紀念日、建國紀念日、毛澤東生日。[2][6][5]
Remove ads
實例簡析





- 成都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今作四川科技館,在明蜀王府舊址上建造,當年不惜拆掉明代蜀王府城門、清代四川貢院明遠樓、致公堂等古建5000多平方米,推倒明代城牆1500餘米。該館由西南建築設計院設計,橫向三段式正立面象徵着三忠於;四根高於屋頂無柱頭限制的方柱象徵着四無限;柱廊的九根紅色花崗岩柱和十開間象徵着中共九大和《解放四川問題的十條意見》(即紅十條);檢閱台的8.1米高、23級台階象徵着建軍紀念日、《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館前毛澤東雕像基座高7.1米、雕像高12.26米象徵着建黨紀念日、毛澤東生日;主館、檢閱台、毛澤東雕像與原有辦公樓在平面上構成「忠」字,館前毛澤東雕像位於「心」字底中間那點,象徵着「向毛主席敬獻忠心」。
- 毛主席創建中國共產黨湘區委員會紀念館,今作長沙黨史館,位於清水塘中共湘區舊址旁,於1969年1月開始動工,同年國慶前完工。該館以中共黨旗裝飾正立面中段,正中鑲圓形青年毛澤東頭像,其頭像屬為數不多保留至今的實例,細部裝飾上大量使用用了向日葵、五角星、梭標、火炬等符號,庭院中的路燈亦是梭標(農民起事武器)形狀。
- 南昌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今作江西省美術館,位於八一廣場旁,1969年4月定案,同年國慶前竣工。該館仿人民大會堂式樣,高台階、高柱廊、左右對稱,正立面四個方柱頂上的四座重檐四角亭象徵着四個偉大;中段七開間柱廊上方裝飾韶山、安源、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七塊「革命聖地」浮雕;門前20級台階象徵建國20周年;中段巨型雕塑有十面紅旗和54朵葵花圍繞中央圓形毛澤東像(後改五角星),象徵54個民族(當時數字)心向毛澤東。
- 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陳列館,今作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於1969年2月籌建,同年國慶節建成開放。該館通高51.6米象徵文革紀念日;展館表現主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塔樓的頂部為四個小火炬圍繞一個中央大火炬(1990年代拆除,2015年復原),火炬符號亦廣泛在其附屬的路燈、大門和圍欄上出現;正立面五開間柱廊上方飾以韶山、井岡山、北京、延安和遵義五塊「革命聖地」鏤雕。[2][4][6]
設計評價
萬歲館「形式大多很威嚴,但毫無創造性」[1],「與政治虛影同構」,特點為假大空(表裡不一、體量巨大、內部空曠、內容空洞),一些城市的萬歲館更是直接微縮或截取人民大會堂[3]。其大多規模宏大、符號鮮明且位置優越,由於其優質的材料及施工,很多經改建之後今作為展覽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使用[2]。這類政治性建築的功能轉變證明了建築的政治表現力十分有限和其政治意涵的可設定性,時移世易,原本設定的政治象徵便不為人知[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